【科普】肚子痛是因为肚子里有虫?

健康化州
2024-03-11 11:17
+订阅

“打虫”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宝爸宝妈来说,是儿时深刻的回忆。记忆里甜甜的“宝塔糖”,吃完不久往往能排出白色虫子,很是神奇。受到童年记忆宝塔糖的影响,有不少80后、90后的宝爸宝妈都对打虫药“情有独钟”甚至有人认为,打虫药吃了有病治病,没病也没有什么坏处。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

肠道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包括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这些寄生虫多由外界传染而来。

传染途径

  • 进食生的食物,如未经洗净、煮熟的食物可能就携带有寄生虫卵,尤其以有机农家肥种植的瓜果蔬菜;

  • 不卫生的行为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习惯性的咬手指等;

  • 生活环境差,如人畜共用厕所;

  • 饮用不干净且未经烧开的冷水;

  • 家中饲养宠物等。

临床表现

蛔虫病

    幼虫期主要表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胸闷、喉痒、干咳、哮喘。成虫期寄生肠道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常伴食欲减退、间歇性脐周疼痛或上腹部绞痛。儿童患者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长期感染蛔虫可导致营养不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

蛲虫病

    以肛周或会阴部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尤其夜间症状加重,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传播)。

钩虫病

     俗称“黄种病”“懒黄病”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劳动力下降;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贫血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儿童发育营养不良。

绦虫病

     主要表现上腹部或腹部隐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一般出现上述症状时,只能表示有可能患上了肠道寄生虫病。一般蛔虫、钩虫、绦虫病通过粪便检查出虫卵或成虫确诊,蛲虫病通过透明胶纸粘卵法、棉拭子法进行肛周检查虫卵及成虫可确诊。

因此不清楚孩子是否感染了寄生虫,也不清楚感染了何种寄生虫,更不清楚寄生虫在体内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而随意给孩子服用“打虫药”是不可行的。

驱虫药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寄生虫、寄生虫感染的不同阶段需要选用。大部分的驱虫药要求儿童2岁以上才可以服用,“是药三分毒”驱虫药也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随便吃,可能会使身体出现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等,甚至还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受到损害,影响身体的恢复。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患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几率逐年降低,因此给孩子服用驱虫药已经不像过去是必须事项。此外,驱肠虫药或多或少存在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家长不可单凭对孩子症状主观的判断,就随意给孩子服用驱肠虫药物,应去正规的医疗机构确诊后方可遵医嘱用药。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