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范宗钗:深化评奖制度改革,赋能精品创作

纪录中国
+订阅

全国政协委员范宗钗认为,优秀国产纪录片不仅为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视听享受,也大力提升了国际传播力,对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独特作用。

广电时评两会报道组 饶文渊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第四届会长范宗钗接受了《广电时评》记者的专访。话题始于他最近在看的几部纪录片:从讲述人文美食的《大地家宴》,到聚焦水下生态系统的《水下中国第二季》,再到关注贵州桥梁建设的《越山河》,以及镜头对准文化名人内心世界的《千古风流人物》,类型丰富多样且垂直于多个领域,“这些作品有意思也有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第四届会长范宗钗

顺着这些优秀纪录片作品,范宗钗分享了他对国产纪录片目前整体特点和发展态势的观察。

“纪录片跟国产影视剧一样取得了大丰收”,复盘近年来国产纪录片的整体表现,范宗钗认为,“题材丰富多元,观察视野广阔,主题主线突出,创作形式和叙事视角独特新颖”。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的题材范围日益广泛,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深度思考,引发观众共鸣;制作水平不断提升,高清摄影、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纪录片画面更加精美、视角更加震撼。

《领航》以“小切口”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守护解放西》向观众讲述了基层警务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中国》系列用写意和独特的视听技术展现中华文明;《何以中国》《又见三星堆》等从考古视角诠释何以中国;走进古代文人苏东坡的《定风波》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思考;《如果国宝会说话》《此画怎讲》等微纪录片,兼具纪录片内容和短视频的双重属性,体量短小精悍,叙事语言精致生动。

在范宗钗看来,这些国产纪录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视听享受,也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对外交流非常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同时,他也指出,虽然目前国产纪录片品牌化战略实现了显著提升,IP建设可圈可点,但距离形成强大的连带聚集和辐射效应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推动视听精品创作,范宗钗给出纪录片三个发力点:加大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力度,找好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创作角度,体现作品温度;探索纪录片与美学表达的融合,巧借AR、VR、元宇宙等技术应用,打破历史限制的时空沟壑,用新技术赋能创作;提升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纪录片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更加国际化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一部视听作品的价值不止为观众打开了看世界一扇窗口,其行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样值得关注。因此,范宗钗今年的提案关注评奖制度改革,他建议不断深化评奖制度改革,强化国家级文艺奖(节)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国家级奖节活动,对中国电视金鹰奖、飞天奖等国家级文艺奖(节)活动在评奖周期、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缩短评奖周期、增加奖项数额,以进一步发挥正向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