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招,仅需0.1秒!武林高手,也曾拜入师门…

今日斗门
+订阅

螳螂以灵敏好斗著称,

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1秒,

当年“武林高手”也以它为师,

创下意形拳的“螳螂拳”。

螳螂的生存之道究竟如何

本期小斗带你探秘

螳螂的神奇生物学特性

↓↓↓

本文共4135个字、53张配图,完整阅读需10分钟

螳螂(Mantodea),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螳螂目。为肉食性昆虫,其成虫与幼虫均为捕食性,以其它昆虫及小动物为食,为农林业益虫,一般生活在草丛、灌木、树丛里。

世界已知螳螂的2200多种,中国已记载8科19亚科47属112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在珠海(斗门)常见的有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棕静螳(Statilia maculata)、大刀螳(Tenodera spp.)、顶瑕螳(Phyllothelys sp.)等。

·

珠海常见的几种螳螂

螳螂是一种独特的昆虫,它们有着优雅的身形和强大的捕食能力,螳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头部为三角形,有两只复眼和三只单眼,以及一对强壮而锋利的前足,用来捕捉猎物。

强大的捕捉、咀嚼能力和

“无肉不欢”的胃口,

使得螳螂几乎可以

猎食任何体形比它小的昆虫,

因此也被称为“昆虫世界之虎”。

↓↓↓

01

昆虫世界之虎

虽然步伐并不迅疾,但螳螂却是顶尖的伏击型猎手。不同于那些主动追捕的捕食者,螳螂更喜欢静静地守候在植物之上。

广斧螳埋伏在植物叶片之上

一对前足微微举起,仿佛一位正在祈祷的少女,又仿佛在弹奏一曲无声的伏击乐章。

广斧螳倒挂在叶片上

当猎物进入视线后,螳螂会迅速而准确地计算出其行进速度。然后,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猎人,悄无声息地一步步逼近猎物。

正在暗中观察的广斧螳

就在猎物毫无察觉之际,螳螂会如猛虎般扑向猎物,凭借惊人的爆发力,只需一瞬,两把夺命的利刃就已将猎物制服。

广斧螳捕食蛾类

控制住猎物后,螳螂会用小巧而强有力的嘴撕开猎物,大口大口地享用着美食。

广斧螳正在啃食蟑螂

螳螂,这位自然界的“刺客”,以其独特的狩猎方式在生物界独树一帜。通常,它们会选择那些体型较小的昆虫作为猎物,如蝴蝶、蜜蜂、苍蝇和蟑螂等一类的昆虫,利用自己敏捷的身手和锋利的前足轻松捕获。

蟋蟀被广斧螳啃食完,仅剩部分身体组织

但令人惊讶的是,一些体型更为庞大的螳螂种类,竟敢挑战捕食小型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甚至鸟类,堪称同体型动物中战斗力数一数二的能手。

广斧螳在清理中足

螳螂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是凶狠的掠食者。它们遵循着“来者不拒”的原则,只要能够捕捉到的猎物,都会毫不留情地将其制服并吃个精光。这种强大的捕食能力和胃口,使得螳螂在昆虫界中威名远扬,不愧于“昆虫之虎”的称号。

作为食肉昆虫中的佼佼者,螳螂以其出色的狩猎技巧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中国武学深受其启发,模仿其捕食之姿,独创出威猛凌厉的“螳螂拳”,将螳螂的勇猛与机敏完美融入武术之中。

螳螂体长通常为11至140毫米。

比起大部分脊椎动物来说算是比较袖珍的。

但它却时常能捕食到

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动物呢?

其作案凶器又是什么?

↓↓↓

02

超级猎手的捕食利器

螳螂,这位昆虫界的超级猎手,拥有两把锋利的“大刀”——前足,这是它们独特的捕猎工具。螳螂的前足上不仅有锋利的锯齿,末端还各有一个钩子,能牢牢钩住猎物。

两把锋利的“大刀”,是作案主要凶器

捕猎时,螳螂动作敏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总能在眨眼间完成捕猎。一旦螳螂决定出击,猎物几乎无法逃脱其锋利的刀刃。

以珠海常见的大刀螳螂为例,它进攻时力量和速度都堪称登峰造极。它们发动攻击仅需0.1秒,展现出惊人的“快、准、狠”。

大刀螳

平均体长13公分的雌性大刀螳,对付10公分以内的猎物如同探囊取物。人们在旁边观看时,往往还没看清螳螂是如何出手的,猎物就已经被它轻松拿捏了。

大刀螳捕食蟑螂(东方水蠊)

而螳螂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精准和迅速,它们非凡的视力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珠海常见四种螳螂头部对比

螳螂拥有一双凸起如铜铃的大复眼,由几千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相当于一个单镜头。

螳螂复眼细节

当小虫子飞过时,其轨迹会形成图像和电波,被螳螂的大脑接收,从而轻易掌握小虫的活动轨迹。这种独特的视觉结构使得螳螂在捕猎时能够迅速锁定目标,发起致命一击。

眼斑螳(Creobroter sp.)若虫侧身

此外,螳螂的口器也异常锋利,能够轻松划透其他昆虫坚硬的几丁质外壳。它们从猎物腹部吃到头部,享受浓稠的爆浆质感,其现场效果堪比披萨拉丝。

在精准视力、强悍双刀的加持下,使得螳螂在昆虫界中独树一帜,成为了真正的“昆虫之虎”。

眼斑螳

不过,螳螂也有自知之明,在面对体型明显比自己更大的动物时,它们又会瞬间化身乖巧的小可爱,缓慢挪动着步子,借助植物枝叶等遮蔽物以隐藏自己。

一只眼斑螳借助植物枝叶隐藏自己

螳螂除了是自然界的“捕虫神刀手”,

还是一名天生的“伪装大师”。

↓↓↓

03

自然界的“伪装大师”

螳螂虽是昆虫界顶级的捕食者,但在它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被同类或天敌捕杀、蜕皮失败、被寄生等都有可能让螳螂丢掉性命。

为了生存,硬碰硬有时候并不是最佳策略。所以,螳螂在演化过程中并不一味渴求更大的体型或是更强的力量,而是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在自然界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齿华螳(Sinomantis denticulata)非常善于伪装狩猎

螳螂是一种非常善于伪装狩猎的一类物种,许多种类擅长模仿其它生物或者植物的形态,这种行为称之为拟态,以此迷惑潜在的天敌或捕食者。螳螂种群中的拟态现象包括但不限于:

拟态成花:其拟态不仅是为了隐藏自身,有时也用于暴露自己,吸引猎物。如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的前足会变得花瓣状,浑身呈紫白色,以此模拟兰花等花朵,能更好地捕食蛾类和蝶类等访花昆虫,

拟态成花的兰花螳螂 / 董书畅 摄

拟态成叶:有些螳螂可能会在其胸部、胫节和褪节处长出叶片和突起,以此模拟树叶或树枝,迷惑小虫。

三角枯叶螳(Deroplatys trigonodera)/黄仕杰 摄

拟态成枝干:如珠海(斗门)体型最小的螳螂——顶瑕螳,体色为深棕色,潜伏在树干上时难以被发现。

珠海(斗门)体型最小的螳螂——顶瑕螳

种种出色的伪装,使螳螂在捕食时更具优势,可以在猎物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近并一击毙命,或是使自己避开天敌的目光。

隐藏在枯枝间的棕静螳若虫

总之,螳螂凭借其独特的捕食技巧和出色的伪装能力,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真正的猎手,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齿华螳若虫

螳螂除了对猎物“痛下杀手”外,

对同类也是如此,

甚至会在新婚之夜吃掉“新郎”

其背后作案动机到底是什么?

↓↓↓

04

做“新郎”有点危险

螳螂,这位自然界的猎手,不仅以迅猛的捕食技巧著称,还因其凶狠好斗的本性而引人注目。

在食物匮乏时,它们甚至会自相残杀,体形大的吃掉小的,早孵化的吃掉晚孵化的。更广为人知的是,交配时为了保证产卵的能量,部分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这种现象被称为“性食同类”,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螳螂存在自相残杀现象 /云无心 摄

与印象中的“交配后螳螂女士必然会吃掉螳螂先生”不同,经研究发现,仅约30%的雄螳螂在交配后会被雌性吃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行为?

正在交配的螳螂

首先,从营养角度看,雌螳螂通过吃掉雄螳螂可以获得大量蛋白质和能量,这有助于它们产下更多、质量更好的卵。

一只雌性广斧螳正在啃食雄性广斧螳 /云无心 摄

其次,从生物学角度,雄性螳螂的寿命通常短于雌性,且交配后生存几率较低,因此它们可能进化出愿意为雌性提供营养的特质,以增加自己基因的传播机会。

“性食同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云无心 摄

因此,雄性螳螂在选择配偶时非常谨慎,它们会尽量避开雌性的视线,从背后悄悄接近。一旦被发现,它们往往会选择逃跑。而在自然条件下,“弑夫”的悲剧更多发生在饥饿的雌螳螂与笨拙的雄螳螂之间。

螳螂的“性食同类”在人类眼中非常残忍

螳螂繁殖的过程

同样充满了神秘与奇妙。

↓↓↓

05

选个育婴房出生就索降

雌螳螂在完成交配后,会寻找一个适宜的场所来产卵。通常,它们会选择植物的叶子或树枝上,用一种坚硬的物质将卵包裹在一起,形成卵囊——这是一种泡沫状结构,被称为螵蛸[piāo xiāo]

雌螳螂正在产卵

螵蛸外形酷似一个小小的泡沫,具有天然的保护作用,其通常会孵化出几百只小螳螂。

螵蛸将很快地孵化出几百只小螳螂

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这些小螳螂终于在千疮百孔的螵蛸中破壳而出,刚开始它们被一根“保险绳”吊着,降至半空,以防天敌如蚂蚁等捕食。

小螳螂出生就索降

脱离“保险绳”后,小螳螂会进行第一次蜕皮,然后顺着“保险绳”爬上去,开始它们各自的生活。

刚孵化的小螳螂

螳螂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其生活周期在一年内即可完成,涵盖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它们的若虫与成虫在形态与习性上颇为相似,一旦孵化,便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刚孵化的小螳螂

若虫期,它们身体弱小,极易成为众多肉食性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及哺乳动物的美食。然而,随着慢慢长大,这场大戏中的一些角色开始发生互换,成长中的小螳螂会陆续将它们昔曰的一些敌人,逐个拉进菜单上来。

完成蜕皮后离去的大刀螳

值得一说的是,小螳螂长大成虫这一过程,需要经历八九次的蜕皮。每次蜕皮不仅能使螳螂的体型增加,还能一定程度上重新长出断肢。

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它们将进入成虫阶段,继续展开新一轮的繁殖。

螳螂蜕下的皮

总之,螳螂的繁殖之路充满了神奇与奇妙。从雄螳螂的求偶舞蹈,到雌螳螂的奉献,再到卵的孵化和若虫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是生命的奇迹。螳螂以其独特的生殖方式和精彩的求偶过程,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和繁衍的不可思议。

野在自然工作室的“夜探大自然”中,孩子们常能和螳螂交朋友

螳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它们以自己的方式,

编织着生命的网。

我们应当珍视这份生命的奇迹,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值得我们去爱护和保护。

下一期

我们将介绍另外一种小可爱

大家可根据下方局部图片提示

猜猜看它什么物种?

并在评论区留言

首位猜中者

将获得一份神秘小礼品哦~

静待揭晓

参考文献:

雄螳螂“为爱献身”?你想多了|螳螂.新浪网.2021-01-25 [引用日期2021-01-26]

李洋.螳螂:天生的猎手[J].文明,2016(01):116-133+6.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21-11-13]

葛德燕,陈祥盛.中国螳螂目昆虫的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06):525-528.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21-11-13]

李金兰,李金荣.螳螂的生物学习性[J].吉林农业,1996(02):16.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21-11-13]

胡德具编著,林农绿地害虫与天敌昆虫图册,,2019.05,第480页

叶可涵,我的动物园 天空之城,现代教育出版社,2017.01,第39页

关注我们的新伙伴▽

|主要照片:刘昭宇

|文字:刘昭宇、张练周

|海报、制图、SVG、编辑:张练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