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养老:“夕阳事业”如何做成“朝阳产业”?

南方评论
+订阅

文|默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养老话题反复被提及:入选十大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十余次,多位代表委员提案关注,被带上“部长通道”。其中既包括“养老服务”“老年医学”等老话题,也有“适老化改造”等热点关注,还包括“养老科技”“老年金融”等新面孔、新提法。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2.97亿,占人口的比重为21.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1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4%。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个人的利益,因而备受关注。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生于斯,老于斯。文化习俗影响下,我国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然而当下许多子女难以抽出时间照料周全,面对慢性病、卧床失能等难题,护理专业度更面临考验。居家养老并非“子女养老”,也不等同于“各养其老”,而是以家庭为主要的照顾场所,以社区为依托,并提供专业化的照料服务。顺应这一需求,如何完善居家养老的各项配套服务,如何让家庭、社区、机构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其中,是当下值得关注的命题。

目标宏大,拆分到具体细节,离不开老年人的吃穿用度、日常起居、医疗服务和情感陪伴。“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一些智慧型家庭养老床位;提供老年人助餐,就是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养老机构上门服务,如助洁助医助浴,特别是要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建立探访关爱制度”,第二场“部长通道”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谈及养老问题时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清单”。简言之,要让老年人生活的周边环境更方便、更适宜,让优质服务更可达、更易得。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社区与养老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将家庭看做是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区域,那社区与机构则是体系中的内环和外延,是各类服务的参与者、提供者和整合者。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特别是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可为“家门口的养老”创造条件。目前养老机构服务能力还存在缺口,机构数量和资源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要对困难群体提供兜底式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积极布局“银发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当下养老服务还面临着一部分难点和堵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钱”和“人”的问题——启动资金怎样到位,优质人才如何流入?陆治原谈到“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这并非新提法,多地已有尝试,通过政府无偿或低偿提供场地设施,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建设补助、运营补助等政策提高市场参与热情。也有代表委员提出,部分地区基层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同样面临“老龄化”困境。广东提出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加强“南粤家政”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岗位津贴,为养老机构医务人员参照基层医务人员执行激励政策等举措。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吸引人力物力财力进入行业需拓宽渠道、长远布局。

养老是一道待解的难题,是社会必须承接的责任,同样也是机遇,覆盖多行业、上下游产业链,背靠庞大的市场需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无疑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将“夕阳事业”做成“朝阳产业”,期待“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成为“标配”。

编辑 钟金秀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