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星张兆辉连称“震撼”!南海丹灶这项九百年民俗有何魅力

南方+ 记者

3月9日是正月廿九,一年一度的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社区苏村经济社上演,作为南海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该项民俗活动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引入了多项非遗项目体验,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影视演员张兆辉也回到了家乡丹灶,第一次体验苏村拜斗,深感震撼。期间,张兆辉还获颁发“丹灶文化传播大使”牌子,旨在发挥其作为新乡贤的榜样力量以及明星带动效应,更广泛地讲好丹灶故事,助力丹灶打造人文经济。

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南海区首次提出把人文经济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在发展好战新产业、加快集聚科创力量的同时,近年丹灶也在深入挖掘自身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坚持“农文旅融合”导向,全力释放有为文化魅力,努力走出人文经济繁荣的丹灶特色路径。

一年一度的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社区苏村经济社上演。简永明 摄

一年一度的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社区苏村经济社上演。简永明 摄

明星+非遗

为九百年民俗带来新看点

3月9日一早,苏村的饭堂里分外热闹。村民们搬桌椅、洗食材、掌厨、分菜,将一份份精美斋菜陆续端上桌。一家老幼品尝过斋菜后,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天后庙前广场,手持生菜、风车等物,绕着广场中央的金斗转运祈福。

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的苏村,是维新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家乡。893年前,先人为避天灾地劫,带着朝廷赏赐的“武功首弟”令旗和金斗一个,集体南迁到现苏村天后庙附近定居并开村建业。相传苏村开村先祖苏怀远号召先民努力开枝散叶,去各地开拓发展,并且训话:“你们空手去哪有饭吃,乞食都要有只兜。”“搵食行远点,带只斗。”

为感念先祖的开村功绩,在每年农历正月廿九,苏村乡亲们都会将耕种的粮食蔬菜等捐出,善心人捐资行善,村民们自行组织齐齐动手烹饪斋菜,饭后集中到天后庙前广场“拜斗转运”,展现村民不忘初心,传承先辈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今年的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增设多项非遗项目体验及相关文创产品售卖。简永明 摄

今年的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增设多项非遗项目体验及相关文创产品售卖。简永明 摄

2022年,苏村拜斗正式入选南海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的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继续受到各方重视。丹灶镇文化部门联合村社,为活动增设了木版年画、汉字书法(康体)、南海竹编、佛山剪纸、佛山狮头等非遗项目体验及相关文创产品售卖,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

活动当天,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丹灶镇镇长钟强等丹灶镇领导来到苏村,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魅力。阔别家乡多年的著名影视演员张兆辉也回到了丹灶,先是参观游览了康园,然后乘船沿“有为水道”来到银河苏村,体验苏村拜斗。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回来看到眼前一亮,被震撼到了,环境绿化越来越好,基础设施也很完善。”张兆辉说,这是他第一次体验苏村拜斗,现场热闹的氛围很感染人,以后他会带上亲友常回乡看看,感受古村风韵。

影星张兆辉沿“有为水道游”乘船到达银河苏村体验苏村拜斗民俗活动。简永明 摄

影星张兆辉沿“有为水道游”乘船到达银河苏村体验苏村拜斗民俗活动。简永明 摄

活动现场,张兆辉还从钟强手中接过“丹灶文化传播大使”牌子,他表示,接下来,他将努力讲好和对外传播丹灶故事,同时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水道兴,则乡村兴。”活动当日,佛山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雪莲也来到苏村进行调研体验,她认为,“有为水道”把包括银河在内的丹灶多个村居串联起来,诞生了一批历史名人,是思想维新和工业创新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桑园围世界级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丹灶要深入挖掘水道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擦亮“有为水道”的文化品牌,以文化赋能、示范引领,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繁荣人文经济

以文化撬动乡村大发展

去年以来,南海一体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与此同时,文化已成为南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南海首次提出把人文经济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所谓人文经济,就是以文化繁荣为基础,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丹灶以促进城产人文融合发展为导向,近年在繁荣人文经济方面已屡有作为。

作为丹灶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丹灶深挖现有的9项非遗项目,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发展。比如,2023年年初丹灶通过创新形式,将汉字书法(康体)、南海竹编、龙舟说唱等非遗项目打造成舞台作品搬上第十九届康有为文化节的大舞台;以罗行墟为舞台,举办南海区非遗文化宣传展示活动暨第五届罗行竹编文化节;举办仙湖五人龙舟赛;并联手仙岗社区,结合烧番塔传统非遗项目,邀请艺术家驻村策划举办仙岗古村番塔之光艺术节,擦亮丹灶本土文化IP,也带来了人气。

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期间有醒狮助庆。简永明 摄

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期间有醒狮助庆。简永明 摄

新的一年,丹灶提出持续挖掘、擦亮康有为、烧番塔、龙舟、竹编、忠义等文化IP,促进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本次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上,汉字书法(康体)传承人郭亚明、苏村拜斗传承人苏荣标获颁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针对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资金、项目等瓶颈,去年丹灶则在佛山全市率先试行“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引入向阳艺术工作室等超10个“文产特派员”项目,开拓出一条以艺术赋能,推动人文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全新路径。今年,丹灶将推广“文产特派员”制度,打造艺术家聚落,以文化艺术引领乡风文明、推动基层善治。

作为发展人文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去年丹灶一方面启动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建设,另一方面不断丰富“有为水道”沿线节点,推动“有为水道”沿线片区成为南海唯一纳入市“百千万工程”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在此基础上,今年丹灶提出持续擦亮“金沙户外”文旅品牌,并全方位、立体化谋划建设“一水串四环”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示范带。

本次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上,丹灶镇副镇长黄永聪表示,接下来,丹灶将会继续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文化“微力量”撬动乡村“大发展”,着力把“百千万工程”的“写意画”更好地转化为“工笔画”。

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张柏林

编辑 黄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