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喊破了嗓子,为什么就是甩不开膀子?

南方评论
+订阅

文|陆夷

“减负喊了几年了,年轻人的压力却越来越大”“‘破五唯’似乎是越‘破’越‘唯’”“没有‘戴帽子’就抬不起头做科研”……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再次呼吁为青年科技人员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引发了会场内外的强烈共鸣。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培养用好这些“后浪”力量,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为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袁亚湘等代表委员连续多年在两会上建议,减少“帽子”工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广大普通科技工作者身上等,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几年来,“减负行动”从1.0升级到3.0,一系列针对青年科研人员机会少、通道窄、考核繁、负担重等突出问题的政策接连出台,让一批有抱负、有才华的年轻人得以脱颖而出。

必须肯定的是,当前“破五唯”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不愿破”“不想破”的已经是少数。然而仍然存在的现实障碍同样不容回避。正如袁亚湘所说,令人遗憾的是,领导的指示、部委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到实处,一些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关心和政策利好还停留在纸面。为何“不能破”?多重原因不难想见:学术资源都默认没有“帽子”就没有机会,对于刚性指标业界认同感更强,或对科研院所整体指标带来影响,长周期评价难以实现,等等。强大的评价惯性面前,“破五唯”常常陷入“喊破嗓子,但难甩开膀子”的困境,成效难如人意,因此造成了越“破”越“唯”的认知。

在笔者看来,“五唯”的问题并非在于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而是在于“唯”,一旦某条硬杠杠难以满足,就只能望洋兴叹。而破题之道同样应该遵循“先立后破”的逻辑,多出对青年科技人才更友好、更给力、更灵活的政策,把新体制机制构建起来,改革的阻力、风险小了,那么旧有的体制机制自然就“不攻自破”。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多条“硬举措”明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正体现了这样的思路,也因此大大振奋了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的信心和士气。

同样,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部长通道”上也表示,科技部将在“大胆使用”“加强培养”“做好服务保障”等方面,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例如,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与此同时,将想办法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让青年科技人才心无旁骛,潜心科研。对于克服“五唯”这一顽瘴痼疾,无疑提供了“先立后破”“边立边破”更加具体的方向和路径,长期效果值得期待。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如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的项目已占到两成以上;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这些青年科技人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给机会、给平台,他们就能施展才华、绽放光彩,期待今后能在科技任务和工程中看到更多年轻人的身影。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