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市长郑海涛:扛起海洋大市担当,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南方+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等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等。汕尾将聚焦国家及省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部署,发挥海洋大市优势,坚持以海洋为纽带,在服务深圳发展的同时壮大自身,全力做好‘融湾’这篇大文章。”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市长郑海涛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郑海涛介绍,汕尾依托原有的比亚迪汽车、比亚迪实业、比亚迪电子等产业基础,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器件、电池等细分领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产业。小漠港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外贸出海口,将加强汕尾港与小漠港的联动,共建“新港码头+临港产业园区”,与深圳共建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此外,汕尾将红海湾场址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送出登陆点设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每年可为深圳提供60亿度绿电指标,为深圳等湾区城市开拓海外市场提供“绿电”保障。

郑海涛说,目前,汕尾正加快推动20片、总面积775.05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和马宫等渔港经济区建设,发展“深海渔业—渔港经济—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全产业链,争创现代化海洋牧场省级创新试验区。

如今,汕尾已并网投产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建成了粤东地区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其中甲子风电场是全国最大平价海上风电场址。以海上风电为牵引,中广核、华润、明阳、深能源等大企业相继入驻,2023年汕尾海工装备制造业产值超130亿元。“接下来将深化产业链延伸,把汕尾海工装备基地打造成全省产业链条最全、关联度最大、辐射带动力最强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之一。”郑海涛说。

随着广汕汕高铁等大动脉建成通车,汕尾将放大“高铁效应”、擦亮“冬养汕尾”招牌,聚焦“全域、全季、全民、全业态、全要素”融合,推出一批滨海主题旅游产品、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游客奔向海陆丰、坐着高铁来赶海。汕尾市还将壮大深远海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石化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并通过海洋产业科技研发与人才梯队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采写】南方+记者 汪旭莹 王聪

【摄影】南方+记者 张梓望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