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近日,中山一院开展优秀女职工评选活动,在全院范围内评选产生20个“巾帼能手奖”,这也是中山一院首次组织“巾帼能手奖”评选。在“女神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山一院“巾帼能手”的世界,听她们讲述从医故事。
▲中山一院对荣获“巾帼能手奖”的女职工进行表彰
李易娟:救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救好一个孩子,就能幸福一个家庭。”这是儿科ICU主任李易娟从业30多年来践行的格言。
李易娟在危重新生儿、儿童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神经疾病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成功救治国内体重最低(5公斤)的肾移植患儿。从医以来,她最珍视的是孩子们康复后手写的感谢信。
▲李易娟在工作中
2022年2月,李易娟主动请缨参加为期17个月的广东“组团式”援疆工作,支援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在喀什,她积极引进脓毒症规范化诊疗技术,力图通过基础化治疗进行早期识别与治疗,提高儿童的救治成功率。
“我们通过知识下乡,去到喀什地区各县市进行技术推广。”李易娟介绍道,她们常常进行手册编写和视频录制,与县市的同行进行普及分享;同时,身体力行去到各个县市进行查房,与病人面对面交流了解需求;开展专题讨论会,分享治疗心得和先进技术经验。
刘楠:大胆创新获批两项专利
急诊科主管护师刘楠在临床护理一线工作近20年,深感工作充满挑战,而她总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去年,一位40多岁脑干出血的男子前来就诊,情况危险,但患者拒绝手术治疗。为了尽最大努力救助患者,刘楠带领护理团队查阅相关的文献,采用技术化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从昏迷状态一步步清醒过来。醒来后,患者主动向刘楠团队伸出大拇指点赞。
▲刘楠(左一)在工作中
除了过硬的技术,刘楠也在临床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她观察到身体瘦小的病人无法吸上心电图吸球,可能延误急救时间。基于该问题,她发明了心电图吸球的固定带。目前,已在临床工作中获批两项专利。
利用业余时间,刘楠还和团队定期赴学校、社区、外企、基层医院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帮扶医院遍布蕉岭、龙岩、贵阳等地区,每年平均开展急救活动25场,培训约1500人次。
房洁渝:远赴广西协助建立麻醉科
“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房洁渝如此介绍麻醉科的重要性。
因有27年的麻醉工作经验,2023年1月,房洁渝被派驻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麻醉科的建设。“我很高兴能够带领年轻人提高技术,把中山一院好的经验与技术带到广西。”她说。
▲房洁渝
麻醉技术需要配合专科医生的手术,为病人在术中与术后的安全保驾护航。在广西,耳鼻喉科的病人较多,不少孩子有鼾症,导致扁桃体肥大需要进行手术。小孩气道敏感,手术时容易出现喉痉挛的情况,房洁渝在每项手术期间全程看管,确保患儿安全。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麻醉难度大,对于部分老人群体而言,麻醉后容易出现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通过术前的多学科讨论以及与病人的交流,房洁渝带领团队在2023年顺利完成了33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麻醉工作,将所有病患安全送出了手术室。援助期满后,她主动申请延长一年,继续助力广西医院建设。
朱亦君:
推动科研成果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中山一院精准医学研究院创立于2018年,由不同研究背景的科研人员组成。2020年,朱亦君回国加入研究院,专注于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
“我们的肠道里面有很多微生物,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朱亦君介绍,生态系统如果发生紊乱,人就会生病。朱亦君正与临床医生合作,探索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代谢消化饮食中的成分,努力破解炎症性肠病发病机理。今后,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肠道微生物代谢物,通过血液、粪便辅助诊断炎症性肠病。
▲朱亦君正在进行实验
“肠道微生物不仅仅引发肠病,像抑郁、心血管疾病、肾病、皮肤过敏等疾病也与它有关。”朱亦君透露,目前正申请相关专利,推动相关成果尽快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其他获奖者事迹简介
冯瑞
内科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的业务骨干,获得“中山大学优秀辅导员”称号。主持国自然2项、柯麟新星人才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2023年派驻中山一院广西医院,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杰青及“优秀派驻专家”称号。
何爱珊
运动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
在临床一线工作30余年,积极参加外派帮扶工作,获得优秀教师称号。首次在医院开展多种复杂关节镜手术,是关节镜手术数量最多的医生,担任多项学术任职,并获多项科研基金立项。
唐欲博
药学部副主任
副主任药师
医学博士,医院“柯麟新星”“柯麟菁英”人才计划入选者。获评中华医学会“全国优秀临床药师”,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
曹瑾音
运营与绩效科科长
助理研究员
在院二十余年爱岗敬业,负责职工、研究生、进修委培生万余人的薪酬补贴发放工作;健全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相关工作使医院获“全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与研究网络先进机构”称号。
高明榕
重症医学科科护士长
主任护师
坚守重症护理岗位二十余载,深耕专业,曾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三等奖、中山大学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她带领重症护理团队,打造有技术、有温度的ICU,使每一位重症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顾;她勇于创新,获广东省“优秀护理质量改善项目”一等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廖献花
东院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扎根临床一线工作近17年,爱岗敬业,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每一次检查、每一次治疗,不负生命重托。积极参加义诊、科普宣传等活动,是“黄埔区科普专家”。
林少英
神经科 主管康复治疗师
神经科唯一的康复治疗师,筑好患者康复第一道防线,为减少脑卒中后遗症打下坚实基础。工作20年来尽心尽责,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广受患者好评。同时,连续15年负责神经科分工会工作,任劳任怨,甘于奉献。
吴洁丽
耳鼻咽喉科区护士长
副主任护师
作为“开荒牛”常驻南沙院区,协助分管院区护理管理工作,是医院柯麟菁英管理人才,从临床的角度有针对性地为医院管理提出科学的建议。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勇于创新,曾获广东省百佳护士-十佳护理创新发明者奖、全国医院擂台赛铜奖等多项殊荣。
陈少贞
康复医学科 主任技师
我国第一批治疗师,参与康复科作业治疗部创建,主持新技术11项,发明1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深耕康复治疗学教育,参编教材9部、专著9部(主编1部、副主编2部)、科普3部,是5个医学院校的授课教师。
李利城
特需医疗中心 主管护师
扎根临床一线护理工作二十余年,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赢得患者、家属和同行的好评。积极参加援藏工作,把先进护理理念和技能带到西藏,接力医院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护理队伍”。援藏工作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被评为“优秀援藏护士”。
杨云英
放射治疗科区护士长
副主任护师
广东省近距离及精准放疗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放射治疗科开科至今,为科室护理工作高效运转建章立制,在临床中专注于癌症患者症状管理,创建无痛病房、无呕病房、营养病房;同时注重提升护理管理、研究,获实用性专利1项,发表论文20多篇,国家级立项一项。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报名驰援武汉2个月。
陈怡丽
医学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曾获“SIFIC优秀中青年临床微生物学者”称号,“叶任高-李幼姬”临床医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奖。现任医学检验科教职工党支部党小组组长、科室对外服务组组长。
黄颖娟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时刻牢记党员使命,坚持中医文化自信,应用特色疗法,2023年救治患者9000余人。热心社会公益,积极组织或参加义诊及科普活动。努力践行“中医药现代化”,主持国家或省级课题4项。近2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导师”。
丁力
病理科 主治医师
病理科一名优秀的党员医生,在支援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一年里,成功开展免疫组化技术填补技术空白,正式启用远程病理会诊平台解决疑难病例会诊难题……她用实干精神和医者仁心书写一份出色的援藏答卷。
李雨文
高压氧科 主治医师
参与科室安全运营,完善科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科室日常安全工作,排除消防安全隐患;联合信息技术中心全力完善高压氧管理信息系统;申请并引入高压氧新技术,包括高压氧舱专用的呼吸支持和心电监护;加强与其他科室合作。
郑淑慧
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担任研究中心教职工党支部组织委员,研究中心分工会宣传、女工委员。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2项,排名第2参与国自然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2篇,其中第1作者7篇。2020年获中山一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来源:南方日报、中山一院
记者:卞德龙
初审:章智琦
审核:梁嘉韵
终审:彭福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