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明信片 | 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整活”中华文化符号?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说起中华文化符号,你会想到什么?

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是纵横万里的长城,抑或是博大精深的汉字、独具魅力的功夫……

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舒勇提出,打造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方法和有效路径。

无独有偶。

00:09

王毅现场认出记者是跳科目三的小伙

在同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外交主题记者会上,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插曲——在回答中阿卫视记者提问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认出了他是“跳科目三的小伙子”。被“点名”的记者表示中国故事很美,他很荣幸能参与其中,向世界宣传中国故事。

综观两起新闻,不难窥见,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高雅或是通俗,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符号正探寻“国际表达”,架起跨文化交流之桥。

(一)

在舒勇的发言中,有一句看似平常却颇具深意的话:“我常常要到全球各地举办展览、搞活动,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下意识去寻找熟悉的东西来帮助认路。”

所谓“符号”,就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正是那些“熟悉的东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打开了认识的维度,让抽象之物变得生动可感。

某种程度上,认路是如此,认识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03:49

中国味道和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正如舒勇表示,中国味道、中国制造成为一个一个熟悉的鲜活的文化符号,把世界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引发共情,产生共识,达到共鸣。这就是文化符号蕴藏在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力量。

但符号也有它的另一面。套用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面对同一符号,不同的人的理解可能不一致,继而产生“文化折扣”。

比如,龙是中国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之一。但西方语境下的Dragon,和代表和平、奋进的中国龙,完全不是一回事。龙年春节期间,相关话题就冲上了热搜。据报道,很多网友晒出的龙年活动照片中,很多“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同中文发音更为相近的Loong。

Loong的译法并非首次使用,据学者考证,表意的dragon与表音的两种译法早在13世纪即存在。如今被更多网友自发“正名”,背后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在全球化大潮中,中华符号“露脸”的机会多了,激起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

中华IP“能见度”上升,固然可喜。但也要清醒看到,我们的对外传播仍存在一定的“逆差”“落差”,“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困境依然待解。

新时代,如何向世界呈现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道深刻的“必答题”。

我们常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的符号背后,那些共通的价值观,其实也是“熟悉的东西”。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对外传播中重要的辩证法。

比如,饮食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前段时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成功申遗,相关话题瞬间燃爆全网。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的茶艺(潮州工夫茶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

中国茶何以“香飘世界”?“天人合一”的智慧、“以和为贵”的理念,已经“注入灵魂”,天然具有跨越国界的力量。

又如,见人见物见细节的习俗,是最好的“通用语言”。去年底,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谓众望所归:春的祝福和温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着实“自带磁场”。

再如,同样尽显“国际范”的,还有被称为“中华战舞”的潮汕英歌——有人认为,英歌舞强烈的节奏感与西方的街舞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中催人向上的英雄主义,体现人类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来不缺好故事,但需要更多融通中外的表达、润物细无声的感召。在笔者看来,可从三方面着力:

撬动“人”的力量。

符号的交流,说到底是人与人的沟通,自然也要以“人”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需要宏大叙事,个体的鲜活体验也能直抵人心。前不久,著名侨乡广东潮州获评“世界美食之都”,除了“最好的中华料理”本身就很“能打”之外,联结四海的广大侨胞,也送上了“神助攻”。

与时代同频共振。

对外传播要细水长流,文化符号的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传统“家底”固然丰厚,当代文化符号同样大有可为,呼唤更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事实上,潮汕菜和英歌舞之所以“出圈又出海”,同样离不开求新求变。舒勇委员以古老的赵州桥为原型,以“一带一路”为创作语境,打造深受国内外朋友喜爱的大型景观雕塑“丝路金桥”,也是其中的典型。

向艺术创作要答案。

艺术和符号,可以说是一对“梦幻组合”。比如,容纳多种符号形式的影像,就有着极强的延展性和传播力。还记得,由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电视剧和动画作品,频频引爆国外口碑,成为现象级文化出海事件,中国式情感和精神,由此多了一种硬核的打开方式。如果说,想象力拼到最后都是拼内涵,那么“整活”文化符号,“唤醒”精神标识,则更须勤炼“内功”、久久为功。

一个“走心”的IP,胜过无数吆喝。期待更多中华优秀文化符号走向世界,更好地联结世界!

【海报】刘子葵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