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茂南区召开区“百千万工程”专家咨询座谈会暨专家智库启动仪式,茂南区委书记廖述毅向首批专家智库成员12名专家代表颁发聘书,专家代表围绕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主题交流发言,茂南区实施“百千万工程”赋能增智。“希望接下来广泛汇聚智库专家智慧力量,为联城带村这一大课题探索茂南经验。”廖述毅说。
努力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茂南现代乡村产业最大特色与优势就是城乡融合。”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辉良建议,聚焦茂名及周边城市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动向,合理规划现代乡村产业布局,比如可划分为城镇产业投资片区(如羊角、公馆)、城乡居民衣食住行休闲文旅康养片区(如金塘)、城乡居民生态价值产品消费片区(如鳌头)、城乡人才创业发展需求片区(如新坡)。
“茂南区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茂名分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茂名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赵汴认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的重要体现在于种业,随着茂南区全力推动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将种子研发基地落户金塘,并逐步发展成为粤西水稻种源基地,她看到了希望。“依托茂南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建立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组织各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围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培育一批新品种、创制一批新装备、开发一批新技术、研发一批新产品。”她建议,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茂南区人大常委、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周瑞锋作为企业负责人,将立足企业优势,以茂南区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带领研发团队,开发粤西特色美食。
科研、金融等力量汇聚特色产业
“针对茂南石油化工、高岭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请进来,走出去’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攻关。”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滕俊江建议,加强茂南工业园区提质建设,减油增化,做大做强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优化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基础配套建设。”茂名市环境技术中心评估部副部长张尊娇说,合理规范的园区功能划分才能加快项目落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余长林则建议,继续加强实施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人才振兴项目为传统石化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产业平台支持和人才支撑。
在文化创新方面,茂名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原部长何火权建议,利用茂南区地志办正在编印的《全省村情》有关资料,结合历史传承和目前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新成绩,编撰名村画册;茂名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慧谋更是立足乡土实际,提出建立一支学习创新型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议。
金融力量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源头活水”。中国农业银行茂名茂南支行行长李建业和茂名农商银行茂南支行行长符艺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于为农业农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产品。“银行可以积极与政府、农业企业等合作,参照省农担公司的模式,联合探索建立农业担保体系。”李建业举例,例如与政府部门合作设立农业担保基金,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及行业商会等合作共同建立农业担保联盟,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镇街差异化发展,各自联城带村
茂南区1镇7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村,正在力推首批1个典型镇和7个典型村创出经验,促进2条示范线路和18个示范点位建设,以典型突破带动全面提升。
“油城墟通过商铺出租、土地流转、农村电商、带动就业等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30万元,带动周边近7000人就业。从油城墟的经验出发,差异化发展是茂南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广东南越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认为,茂南区8个街道和9个镇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比如,金塘镇立足“生态”将露天矿生态公园的美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鳌头镇作为本土武术之乡,遍布武馆和武堂,可主打“功夫小镇”全民学武,用武术打响名号;公馆镇重点关注“商贸”、新坡镇突出“旧城记忆”、袂花镇依托“袂花江”……“推动自身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他说。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广东省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雄马上接过话茬,“重点打造拥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古村落双项殊荣的鳌头镇,对鳌头古圩、南粤驿道、红色记忆、文武古镇,通过‘加强管控、文化激活、产业植入、空间提升’保护策略,打造一批优秀的保护活化利用精品示范和研学基地,逐步培育壮大成为茂南区和鳌头镇的特色产业之一。”他留意到,作为红旗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改造工程,茂名百货大楼、新华书店修缮工程即将完工。“在此建设成果和基础上,对标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准和申报条件,进一步挖掘补充该片区存量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加快完善红旗片区的专项规划与设计。”陈雄建议。
【撰文】南方+记者 杨金凤
【图片/视频】朱慧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