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的两会时间

南方周末
+订阅

编者按:

对中国而言,2024年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一年。

面对内、外的种种不确定性,如何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前行?

本期《南方周末》聚焦“解题经济”,为读者呈现经济大省两会期间关于“挑大梁”的讨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突围”的路径,还有代表、委员对中国经济民生话题“十问”的回答。


“这段时间是一年的开局之际。不要为一时的某些困难而一叶障目。”在这场会议上,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说,“会前我也做了一些调研,企业家们也谈到有困难,但对今年充满信心。我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有定力。”

东部沿海某地级市市长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2023年年底,他们省长召集各地市市长开会,各个市长都报了自家2024年GDP增长目标,每个市的GDP增长目标都比省里高,“省长说那他就放心了,我们能完成,他就完成了。”

南方周末记者 翟星理 韩谦 李桂 南方周末实习生 季子楦 杨昕 方锌妮

责任编辑 | 钱炜

2024年3月6日上午,曾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证监会主席吴清(左4)到上海代表团听取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图)

2024年3月6日上午,曾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证监会主席吴清(左4)到上海代表团听取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图)

勇挑大梁,是全国两会上经济大省代表团的热门词汇。

“短期内,重中之重,是确保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得稳、开得好,”浙江省省长王浩说,“要扛起经济大省真正挑大梁的重要责任。”

2024年3月5日下午,浙江代表团在驻地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王浩这样概括浙江经济的开局任务。

“经济大省”一词频频出现。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挑大梁”也成为多个经济大省“新春第一会”的关键词。

在不同的会议和文件中,经济大省具体所指有所不同。一些会议将GDP全国排名前六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列为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还有一些场合的界定标准是GDP排名全国前十或东南五省市。

在不同的界定标准中,广东、江苏、浙江皆榜上有名,山东、河南、四川、福建、上海也频繁入围。

经济大省要挑的大梁是什么?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金祥荣分析,中央希望经济大省稳定国家经济大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汤继强则认为,经济大省的首要任务是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公共财政供给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央点名经济大省挑大梁,既是“命题作文”,也是对地方经济转型的再加码。

面对中央的“考题”,经济大省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公布了各自的“解题”思路。各省的“答卷”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门秘籍。

抢开局

全国两会期间,各经济大省在会期之初纷纷晒出2024年前两个月的经济发展成绩单,释放出抢经济开局的明确信号。

3月5日下午,浙江省省长王浩公布了2024年前两个月浙江经济工作成绩单:截至2月底,浙江省工业高压用电量增长16.7%,进出口增长18.1%,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4.6%,货物吞吐量增长5.4%,浙江省经济总量达到1039万亿,同比增长9.4%。

3月6日上午,在山东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上,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孙爱军通过一组数据表明山东经济开局向好的趋势。

“有一个指标,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叫挖掘机指数,”孙爱军说,“山东一直处于50%以上,说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业比较景气。虽然房地产形成了比较大的拖累,但是靠基础设施和建筑业,我们还是实现了比较快的增长。”

挖掘机指数,是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将一台挖掘机的每一铲都形成数据痕迹,精准描绘出基础建设开工率等情况,成为观察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变化的风向标。

除了挖掘机指数,孙爱军还晒出了其他经济指标。截至3月2日,山东省工业用电量增长8.6%,客运量增长15.5%,增值税发票开具户数增长24.9%。“说明市场持续活跃,经济开局良好。”孙爱军说。

孙爱军在会上还特别强调,山东省2023年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了41.6%,这会支撑未来若干年山东制造业的发展和增长。

这些省份对经济工作的重视,还体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行程安排上。

3月3日下午4点15分,浙江代表团抵达驻地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不到半小时,就召开了第一场全体会议。

其中一项议程,是讨论通过拟以浙江代表团以全团建议形式提出的八个建议。除一项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碳排放建议,另七项都与经济有关,涵盖支持开展义乌新一轮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浙江建设国家铁矿石交易中心、推进一流强港等具体工作。

“这段时间是一年的开局之际。不要为一时的某些困难而一叶障目。”在这场会议上,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说,“会前我也做了一些调研,企业家们也谈到有困难,但对今年充满信心。我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有定力。”

2024年3月5日下午,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图)

2024年3月5日下午,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图)

集中财力办大事

“财政处于紧运行状态”。这是财政部网站对2022年全国财政运行情况的概括。到了2023年,这个描述变成“今年以来,面临财政收支压力”。

在中央带头“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的时候,地方财政也捉襟见肘。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刘文杰在谈到该省2024年财政工作预期时就称,“收支‘紧平衡’态势将更加凸显。”

湖南的情况并非孤例。2023年年底,国务院对12个债务风险较高的重点省份踩下“紧急刹车”,要求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

而经济大省往往也是财政大省。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广东省以1.39万亿元位居榜首,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四川、河南分列第二至第八。2022年8月,中央对GDP前六的经济大省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要求,就是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既要上缴中央,又要发展自身,经济大省口袋里剩下的钱该怎么花?

从全国两会上各省表态要重点投入的项目名单和此前各省的工作计划来看,经济大省的财政思路趋同:集中财力办大事。

从各项公开信息中,外界也得以窥见经济大省的财政实力。

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最“豪”。2023年年初,广东省财政厅就计划统筹1500亿元省级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制造业当家。为配合政府重点项目,浙江将在2024年集中超过1000亿元的省级财政资金。而在江苏,“宇宙第一地级市”苏州预计在整个“十四五”期间,仅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这一个领域就投入1000亿元专项资金。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虽然财力不如东部沿海地区雄厚,但在重点项目投入上并不吝啬。

2023年,四川省在工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两项工作上就统筹了580亿元省级财政资金。2024年1月的四川省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厅把花钱的思路概括为“小钱小气、大钱大方”,继续明确对重点工作的支持。

另一个经济大省河南则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加码。2021年、2022年,河南全省财政仅在科技创新一个领域的支出就先后超过300亿元、400亿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注意到,各经济大省集中财力在办、想办的大事,就是国家近年来屡次强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说来,前者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后者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和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按照贾康的观点,制造业则是国民经济的脊梁。

无论是广东近年来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还是江苏调集全省重点打造的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四川与河南努力追求的建设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山东列为重点工作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基于制造业转型这一国家战略语境下的务实考量。

“抢”“争”“夺”“发起新攻势”

“徐董事长,你这些话,发出了民营企业家的最强音。”3月5日,在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听完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围绕民营企业责任与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所作的发言后,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给予了高度赞扬,并重复了一遍徐冠巨的话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鼓舞斗志,讲得好。”

浙江对企业家的重视,直接体现在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的主题上。

浙江已经把劳动者队伍与干部队伍、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并列,合成为三支队伍,并在“新春第一会”上明确,人才强省战略的实现路径就是三支队伍的建设。

重视人才工作并非浙江的独门秘籍。经济大省的一个共识是,勇挑大梁的任务,最终还是要由“人”来实现。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就将新春的第一次调研选在了河南省科学院和中原科技城,并在座谈会上要求“不拘一格用人才”。

广东则玩了一把“高端局”。2024年2月18日,在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不仅有新科院士颜宁参会,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在会上直接向全球人才发出邀请。

经济大省的地市在人才工作上的决心,直接体现在“一把手”讲话稿的用词上。山东省潍坊市于2024年2月19日召开的全市动员大会上,该市市委书记刘运谈到人才工作时接连使用了“抢”“争”“夺”“发起招引新攻势”等表述。

“高质量发展需要人,”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说,“这不仅要依托人口红利,更多地要依靠高素质人才的红利。”

相比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大省人才政策的竞争维度已经从高端人才延伸到产业工人,“抢人”大战已经白热化,竞争手段可谓“卷出天际”。

招工先人一步,开局快人一拍。年味还未散去,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采取包车包机,赴省外“抢人”。

大年初三,南京25家企业的招聘专员与南京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招聘团”外出招工。大年初四下午,载有来自云南的三十多名来沪务工人员的飞机降落在浦东机场,这是春节期间上海迎来的首批“点对点”包机来沪务工劳动者。大年初八,29家杭州企业的负责人带着三千多个岗位,分别前往湖南和贵州招人。

“普通的劳动力供给会越来越紧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分析,在人口形势逆转的大环境下,经济大省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可能在短期内无法根本缓解。

经济大省中的山东、河南、四川同为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这些省份同样意识到了劳动力的重要性。

河南省不仅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将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在省内的就业扩大岗位供给,河南省人社厅还在农历春节前发出致全省返乡人员的一封信,号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家乡亲人期盼你们的归来,家乡建设需要你们的力量。”

2024年3月6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群刚在接受媒体采访。(南方周末记者 李桂/图)

2024年3月6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群刚在接受媒体采访。(南方周末记者 李桂/图)

经济大市重任在肩

各经济大省面对勇挑大梁的政治任务,已经明确各自省内的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

东部沿海某地级市市长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2023年年底,他们省长召集各地市市长开会,各个市长都报了自家2024年GDP增长目标,每个市的GDP增长目标都比省里高,“省长说那他就放心了,我们能完成,他就完成了。”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2024年工作时明确提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这四个GDP过万亿的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

佛山市市长白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去一年,佛山面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超预期因素,坚决扛起了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

河南设置的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

郑州自我加压,将发展目标设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各项数值均高于河南省政府的设定。

此外,河南省政府在工作报告中将创建国家创新高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列为2024年头两号重点工作。5天之后,郑州市两会布置2024年重点任务时,也将这两项工作安排在最前面。

山东则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一则重磅消息:济南都市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在经过长达5年的谋划后,包括6市25县区在内的济南都市圈终于进入“国家队”。

国家级都市圈已有14个。除西安、重庆、沈阳3个都市圈,其余11个都市圈都在GDP排名全国前十的经济大省。

在主要经济大省中,广东、山东都有两个国家级都市圈,江苏、浙江、福建都有两个及以上的GDP万亿城市,而位于中西部的经济大省无一具备这样的条件。

不仅如此,在河南,郑州GDP领先第二名洛阳8000亿元。而在四川,成都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21万亿元,而第二名绵阳刚过4000亿元,差距达到了惊人的1.8万亿元。

也许,要挑起大梁的不只经济大市。

“每个市都要挑大梁”,3月4日下午,江苏徐州市长王剑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徐州的新春第一会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强市大会,要求和目标提得都很清楚的。”徐州2023年的GDP为8900亿,在江苏排名第六。

宜宾市长廖文彬对挑起大梁也充满信心。“对我们宜宾来讲,发展好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工业支撑带动我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我们的工业增速今年预计至少接近两位数,达到10%左右的增长。”廖文彬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宜宾在2023年以3806亿的经济总量在四川排名第三。

寻求政策倾斜

在人代会各代表团会议的会场上,经济大省表态勇挑大梁之后,紧接着就寻求中央的政策支持,无一例外。

3月5日下午,河南省省长王凯表示坚决担负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他紧接着又说,“建议将中原出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经济大省,意味着可能获得更多的产出。

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尹学群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出了浙江需要更多要素支撑发展的需求。他说,浙江每百元GDP税收产出17.02元,居东部各省第一,远高于全国水平。“一定程度上说明,我省经济投入的财政产出效率更高,同等要素投入,可创造的价值更大”。

尹学群建议,国家层面要积极研究要素投入的产出比,将专项债券、超长期国债等资金要素,土地资源要素、能源支撑要素向能创造更大价值的优势地区倾斜,“支持这些地区能快则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那么,这些本身就是经济大省、财政大省的省份,为何在全国两会上纷纷寻求中央政策倾斜呢?

“带头大哥不好当。带头大哥要讲奉献。”汤继强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王新涛分析,与其他经济大省相比,河南的问题在于常住人口的新型城镇化率相对偏低。

因此,河南已经连续十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历任省委书记、省长也先后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过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依然是河南省2024年十大重点工作之一。

相较而言,浙江、江苏的经济转型比较成功。

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这是能代表今后前进发展方向的。”金祥荣说。

江苏在勇挑大梁的考试中交出的答卷,核心思路仍然是制造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即便如此,江苏、浙江、广东仍然面临省内经济稳定的挑战。三省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外贸基本盘不稳、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短板,浙江还面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的问题,广东则有部分市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各经济大省如何破局,值得外界期待。

“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政府都有意识,但是没有找到突破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说,新质生产力的命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经济大省要打的牌,绝对不仅仅是通过投资、招商引资来谋划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性开放来激发地方的活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