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湾区看“微世界”,用了什么先进装置?| 瑶瑶领先

南方+

今年全国两会会场内外,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

在广东,一批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落地生根,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蓬勃生长。

“基础研究领域,广东如何遥遥领先?”“高大上的科学装置,跟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把这些问题,抛给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

面对一连串的“灵魂发问”,孙志嘉这样接招!

04:08

在大湾区看“微世界”,用了什么先进装置?|瑶瑶领先

“从事科研仪器研发,困难是常态,一帆风顺是偶然。”孙志嘉说道。

“我们经常说,成功就是把所有该蹚的坑,该付的代价都过了一遍,最后才能把一个东西做成。”他说。

让孙志嘉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正是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它的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科技含量”十足的散裂中子源,具体能干嘛?

“‘看得见摸得着’,散裂中子源就是要让微观结构材料‘看得见’,还要‘看得准’‘看得好’。”孙志嘉说,散裂中子源是通用型、平台型的大科学装置,从原始创新到产品升级,能提供全链条服务,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大力气建设大科学装置,很重要的目的是赋能基础研究。然而,基础研究成果要走到应用环节,并非易事,为什么还要持续投入呢?

孙志嘉解释,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出发,基础研究的确没有明确可预期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在推动科学技术方法的进步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像CT、核磁共振等技术,都是来源于基础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性科研体系建设得非常好,广东的基础研究充满活力,我也充满了信心。”他说。

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科技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孙志嘉的答案是,首先是人要强,要有高水平的人才;其次是工具要强,有先进的科学装置;最重要的是科学目标也要有先进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大湾区科研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

【策划】黄灿 徐林

【统筹】曹斯 王海军

【执行】吴少敏 胡良光 张由琼 纪蓓 祁雷 张哲 李细华

【文案】南方+记者 吴晓娴 杜玮淦

【摄影】南方+记者 石磊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海报】张昶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