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曾小敏:擦亮粤剧文化名片,讲好广东乡村振兴故事

南方农村报

受访者供图

▲点击图片进入2024全国两会专题

在今年央视元宵晚会舞台上,一曲别具一格的《彩云追月》让人眼前一亮。这首由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参演的“跨界”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粤剧唱腔与流行唱法,引发热烈反响。

舞台之上,作为广东粤剧传承人的曾小敏大胆尝试,推动粤剧以“跨界融合”之势走红。舞台之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她在履职期间也一直关注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推动粤剧这一广东文化名片更好“出圈”,她不曾停止探索的脚步。

全国两会期间,她带来《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的提案,建议打响中国粤剧艺术节品牌,通过粤港澳三地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剧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作为长期参与“送戏下乡”的文艺工作者,曾小敏一直致力于用精品粤剧讲好广东故事。曾小敏认为,乡村不仅是粤剧的根,更是其传承与发扬的沃土。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维,创造更多粤剧精品,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受访者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受访者供图

建议打造“中国粤剧艺术节”品牌

粤剧是最具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是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全国戏剧界拥有较大影响力。红线女、马师曾等粤剧大师名声享誉全球,《帝女花》《柳毅传书》《伦文叙传奇》等名剧风靡海内外。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粤剧成为继昆曲后中国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剧种。

近年来,在以曾小敏为代表的粤剧界新一代领军人的努力下,粤剧艺术在创新和跨界方面作出了很多突破性的尝试。中国首部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20天即打破戏曲电影票房记录,并斩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成为中国戏曲电影新的里程碑。粤剧推广小视频线上点击率超6000万,粤剧艺术全国巡演在近30个城市巡回演出,粤剧更多次受邀参加央视春晚、百花迎春、戏曲春晚等国家级重要晚会……一系列惹人注目的新探索,让戏曲外的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粤剧之美。

然而,在粤剧蓬勃发展的背后,曾小敏仍然意识到粤剧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有待提升。曾小敏指出,现在由地方政府牵头举办的粤剧品牌项目有“粤剧新年盛会”“粤戏粤精彩”“粤港澳粤剧群星会”“广东羊城粤剧节”等,在粤剧传承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缺乏在全国较有社会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品牌。相比之下,其他重要剧种均有被纳入国家重大艺术活动,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中国豫剧艺术节等。“这些由文化和旅游部(文旅部艺术司)主办的冠以‘中国’开头的艺术节,艺术节的配套推广展示,对提升剧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作用是巨大的。”她表示。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团结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文化纽带。应该如何发挥这一纽带的重要作用,让粤剧这一地方剧种真正实现“破圈”发展?

曾小敏提议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粤港澳三地联动,开展三地优秀剧目展演、优秀粤剧电影展、新时代粤剧传承发展研讨会、名师讲坛、粤剧进校园、全球粤剧人才集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把影响力辐射到全世界,把中国粤剧艺术节打造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参演粤剧团体最多、活动板块丰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的国家重大艺术活动。

让精品粤剧在广东乡村“生根”

近年来,曾小敏欣喜地发现,粤剧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正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龙年春节期间,广东粤剧院先后在广州、台山、茂名、湛江等地开展春班演出,惠及观众近60万人次,乡镇村民逐渐成为粤剧拥趸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粤剧既是一种文艺样式的演绎,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合区域文化认同的审美活动,它能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保留族群的文化记忆。”曾小敏认为,粤剧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始终得将根牢牢地扎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用精品粤剧讲好广东故事,是曾小敏近年来一直致力的工作。在一次次演出交流、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走访中,曾小敏带领她的团队,深入挖掘南粤各地的人文历史,与不同城市合作打造一城一剧,用优秀作品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如佛山三水的《三水女儿·红头巾》、禅城的《鸿胜馆》、东莞的《东江紫荆红》、深圳的《风起南粤》、茂名的《谯国夫人》、肇庆的《独立团长》、韶关的《张九龄》等,用剧目展现各地的人文风俗,各地方同时也参与粤剧的推广和传播,用粤剧作品魅力和影响力宣传各地文化。“我们用剧目展现各地的人文风俗,利用粤剧的影响力宣传各地文化,这也是促进乡村文旅发展的一大途径。”曾小敏表示。

除了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有效带动地方经济,曾小敏认为,贴近人民、接地气的戏剧作品能为乡村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乡亲们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积极参与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精神文明的供给者,要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维,发挥粤剧的文化滋养、社会教化的作用,创作更多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更多年轻人愿意接受的粤剧精品,为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层面的赋能。”曾小敏说。

 

【策划】严亮 洪继宇 王伟正

【统筹】黄婵 苏晓璇 樊静东 段凤桂 肖婉琦

【记者】林伊晴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肖婉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