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教育新生态:本真、适才、普惠、优质

广东教育传媒
+订阅

作为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深圳市福田区以全市4%的面积,承载全市10%的基础教育学位。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本真、适才、普惠、优质”的教育资源,福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居全省区(县)前列,在2021年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榜单中名列第二,教育部授予基础教育国际化综合示范实验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23年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并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自2017年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以来,福田区全局谋划、创新机制、精准施策、协同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并于2023年1月高质量通过市级评估验收,7月通过省级评估验收,9月接受了国家实地评估认定。福田区如何从规划、机制、创新等方面,打造福田样本、深圳样本、广东样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教育新生态?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福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巍,并走访了数个中小学、幼儿园,深入了解福田教育的新生态。

○局长访谈○

《广东教育》:党和国家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要求深圳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福田区肩负着先行示范的使命、责任、担当,福田教育的先行探索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巍:近年来,福田区强化引领保障,以更高站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构建协同推进、专班攻坚、责任包干、定期会商、结果反馈、挂牌督导六大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经费、用地、师资保障。福田教育先行探索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上先行示范。我们提出了“12345”的工作思路:坚定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一大方向,抓牢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在教育治理、育人方式、数字化教育方面实现三大突破,加快构建校长和教师队伍培养、教科研队伍创新发展、教育督导评估及教育资源供给等四个体系,在学前教育幼有善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评价改革、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方面做好五项先行示范。

二是在努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上先行示范。我们始终坚持把“最优的资源、最好的地块、最大笔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聚焦学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辖区内每个适龄儿童都可读优质公办学校,近五年累计新增各类教育学位超5.6万个,其中新建幼儿园28所、义务教育学校24所,改扩建幼儿园4所、义务教育学校36所、高中学校3所。同时抓好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行内涵式发展,组建12个中小学学区和17个学前教育学区,实践探索党建、行政、研训、督导“四位一体”的学区治理模式。

三是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先行示范。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支持教师成长,支持福田的名师、名校长、名园长成长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在全市范围率先将“知事识人,序事辨材”机制引入校长教师队伍考核工作,实现管理类与专业技术岗位从“由人到事”向“由事到人”的人才识别路径转变,有800余名教师进入了人才库。创新干部选拔机制,拓展选才深度,在区属公办中小学干部队伍开展“赛龙夺锦”,激活人才干部队伍活力,50余名优秀教师成为校级干部。

四是在数字化赋能教育上先行示范。营造“热带雨林式”课程改革生态,区内中小学校内涵式发展根基牢固,特色化发展精彩纷呈。出台《福田区新课程教学指引》,鼓励学校探索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变革育人空间,创新教室空间的用途,将教室定义为学习空间、生活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并利用社会资源建立20多个研学实践基地。出台《福田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研制学科知识图谱、核心素养评价样本库、学习任务群,开展一体化数字化转型应用试点,绘制学生个性学习路径和成长画像,实现课程与学习任务的个性化选择,作业练习评价的精准推送,人人都有不一样的课表、方式、发展。同时,福田持续完善区、局、校领导讲思政三级体系,打造区级大思政理论研修平台、思政教育骨干研修基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成立青少年儿童成长中心,构建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探索,积极构建环境教育区域共建模式;成立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开发七大类36门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科技教育、军训及三防教育;组建区域内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联盟,持续推进体育联赛和活动,构建完善区域中小学省体育赛事活动序列。

五是在教育评价改革上先行示范。福田区建立覆盖K12学生学习素养过程性监测体系,努力实现一生一档、一师一档、一校一档广覆盖。2011 年成立的福田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现已成为区教育局下属独立编制、独立运营的事业单位,负责全面实施并指导各校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全面推进基于教育监测结果应用的学校视导活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过程性监测,绘制福田教师画像;研制与测评“福田区教育幸福感指数”,着手建立福田教育幸福感图谱。

六是在育人质量上先行示范。2023年暑期,“最潮中国观 福田少年行”系列活动中,学生在实地调研后提出了优化区域生态建设的“少年建议”及“少年方案”,被各大媒体报道;福田区教育局与高校高科技企业共同创建少年科创中心,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土壤,构建了科创教育完整生态链;区政府加大投入,对全区中小学食堂进行改造,全区共95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食堂100%自营,学生可在校午餐、躺休,确保了吃好、睡好;每所学校都有体育特色,每个学生有两项受益终身的体育特色项目,运动好,身心健康成长;“四有好少年”成为福田每个孩子都向往的成长对象。

《广东教育》: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是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表现。福田区如何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促进教育质量公平?

王巍:实施“名校+”战略,引入市属名校、全国名校、高等院校等优质资源,全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实践。实施“联盟+”战略,获评“全国第六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优胜奖”。实施“大学区”战略,因地制宜推出了大学区、共享学区、分享学区等3种招生模式。学区内,核心校带动学区整体发展,实现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张,提高管理效能。实施“一体化”战略,扶持民办学校规范协调优质发展。为更好地盘活教育资源,福田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平台,建立了“福田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服务平台”,实现交流的科学匹配。

福田区教育系统坚持全面性、适宜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原则,营造“热带雨林式”课改生态。通过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多样化课程、打造新生态课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优做大课程资源的“蛋糕”,区内中小学校课程建设各美其美、共向优质,力争让每所学校、每名教师、每个孩子都能从优质课程中找到获得感。

《广东教育》:2021年4月,福田区启动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工作,在人才梯队、优质品牌课程集群方面,福田区有何创新举措?

王巍:创新学前教育组织架构,加强区级教研机构建设。福田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学前教育发展中心,配备专职教研员,建立学前教育专家智库,特邀国内14名一流专家学者,成立福田区学前教育专家委员会,形成“专家智库—学前中心—名园长—教科研骨干”专家型研究梯队。邀请全国顶级专家团队设计分类分层渐进式、差别化的教师培养课程,聚焦教师观察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评估等方面,助推不同发展阶段及各类岗位人员提升专业能力及水平。配合学区化治理,建立了“1+17+N”的教研制度,即1个区级教研中心+17个学区教研组+N个幼儿园教研员,分层分类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教研内容、教研人员、教研成果全覆盖。

聚焦科学保教,构建优质、多元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样态。一是大力支持园本课程建设,编制《福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推进实施方案》《福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导手册》,以品牌课程和14个市级“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为抓手,以省级特等奖、一等奖课程成果为辐射,形成蓬勃发展、多元适宜的福田学前教育课程新样态。二是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出台《福田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方案》,面向全区幼儿园征集案例,实现本区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与共享,形成具有福田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资源体系。三是实施专项提升工程,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园本课程建设、过程性评价、深度学习、儿童发展等核心内容开展专题培训。四是加强保教质量提升课题研究,近三年,全区共立项国家、省、市、区教育规划课题95项,3所幼儿园课程研究成果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启动广东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的“七大行动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提升区域保教质量。五是创新交流学习机制,开展“共建·共享·共赢”开放周活动,遴选20所优质幼儿园向全区同行开放,推动幼儿园办园理念、教育教学、环境建设、课程构建等方面深度交流,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系统化的区域课程体系。

《广东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时期对于人的品格塑造、理想信念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福田区在这方面有何新探索?

王巍:福田在构建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上进行新的探索和举措,从认识普遍生命、自我生命、超越自我生命的三个阶段出发,构建课程知识体系、队伍支撑体系、社会知识体系、实践网络体系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培根铸魂“正心”工程、阳光体育“强心”工程、心育护航“安心”工程、校家社共育“聚心”工程以及科技赋能“匠心”工程等“五心”工程,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力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广东教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福田如何使数字化赋能教育,激发未来发展动力?

王巍:福田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式发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动能,积极创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夯实教育数字基座,健全数据共享和安全管理机制,实现全量共享、一网统管、一屏统览,创新数字化教育场景应用,推广13所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智慧教育成果,启动教育Al计划,成立福田区青少年创新中心和Al创新学校联盟,聚集教育人工智能工具箱和攻关团队,开展“AI赋能规模化条件下个性化学习”试点,构建“五位一体”Al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Al时代育人范式创新的“福田路径”。

○一线走访○

观:高密度校园的改扩建

2022年9月,红岭中学石厦初中部的师生惊喜地发现,新扩建的4座教学楼交付使用了,分别用作行政办公楼、音乐楼、美术楼和探究楼。而在新建的户外操场跑道及足球场的下方,室内环形跑道及篮球馆居于同一地块,半地下设计,自然通风,配置3组可遥控升降篮球架。再往下走一层是图书馆,为师生打造了舒适的阅读空间。

随着周边经济业态的迅速发展,入学人数逐年增长,片区学位压力大,这所创建于2004年的学校,多种场、室、馆生均面积不足。“2019年,区委区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视,拨专款对校园体育场馆、功能教室、艺术课程区域进行改造,经过三年多的改扩建,学校相关数据达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指标,实现了校园面貌的新飞跃。”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健介绍,改扩建总面积超4.1万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达10.3平方米。学校特别建设了一间智能教育教室,还对教学楼原有劳动基地进行提升改造。如此,教学与成长、学习与锻炼,既分区清晰,又相辅相成,硬件上满足了每个年级开设12个班的办学规模。焕然一新的校园,使师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早在2017年7月,“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推出,聚焦高密度时代新学校建筑类型建构与空间创新。2018年,首批实施项目“8+1建筑联展”发布,新增学位5000个。2023年,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高密度之王”福田中学创造出开放、自由、生态的“无界”校园,实现了校园与社区、自然的相互结合。福田以全国首创的“腾挪校舍”模式,破解了城市学校改扩建难题。

更具创新意味的是,2019年,区委区政府深度谋划,大手笔投入,提出学位供给“双十工程”:一次性启动建设十所高科技预制学校、十所高标准永久学校,预计新增学位3.3万个。十所预制学校采用全国领先的轻钢结构装配模式建设,将建设周期从3~5年缩短至半年,实现短期内学位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为规划新建永久学校预留时间,保持足够灵活的“窗口期”。同时,在现有基础上规划新增一批教育用地,突破学校建设层数限制、容积率限制等“卡脖子”审批条件,筹建十所高标准永久学校,建成后预计新增学位约1.6万个。

感:课程建设呈现美美与共

孔子、张骞、蔡伦、诸葛亮、王羲之、李白……对这些中国古代名人及其成就,学生们耳熟能详,但应该怎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2022年荔园外国语小学的英语活动月主题为“中国古代名人及事迹”,英语科组首先系统编订了六套内容多元、任务分级、可扫码听读的校本课程学习手册,然后组织学生从听说、读写、演练三个方面开展学习。名人模仿秀、真假名人猜猜猜比拼、中国名人知多少知识竞赛,在校内轮番上演,学生尽情展现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Seeing the World· Showing China”(大大眼睛看世界,小小童心秀中国)英语校本课程,体现了荔园外国语教育集团“自然生长教育”的办学理念,生动展现了文化滋养下荔外学子的全球视野和中国根基。教材每年主题不同,通过中国主要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地理知识、民族文化、风景名胜、历史发展等内容,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分年级设计学习任务单:低年级以听说和动手为主,感知不同的文化;中年级侧重读写过渡,初步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思考习惯;高年级着重培养文化理解和自主自信学习。

“文化感知与理解、语言表达与沟通、问题思考与解决、综合创意与表现、思辨分析与批判,是校本课程着重培养的五种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探索学习方式的创新,展开了一系列项目式综合学习研究。”荔园外国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柳中平向记者介绍。集团的语文素养、数学思维、英语特色、综合创意、思辨分析等特色课程,以及一击即中、“蒜”成这样、盘菜等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生长点,激发其内在生长力。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福田区首批品牌课程建设基地学校。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目前,福田已经建成33所品牌课程建设基地学校,构建了由193门区级品牌课程组成的区域性品牌课程群,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高职等学段不同学科领域。其中,“滋润与共享:生态文明教育立体育人体系探索”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课堂革命·福田表达”课堂变革新生态全国展示活动成功举办20余场,线上线下超1000万人次参加。

红岭中学石厦初中部有一系列学生原创校园周边产品,包括校部吉祥物、明信片、环保袋、笔袋、校园雕塑策划等,这些都是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体现,也是美育课程结出的硕果。艺术科组教研组长金静说:“学校纸艺特色教学从2010年9月开始,不断发展。通过动手参与,我们让学生感知多种纸材质和综合材质,尝试主动、多元的艺术呈现方式,感受跨学科融合学习的广阔。同时,通过问题驱动型的项目化学习,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路径方法,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有效解决了立体手工艺课程内容碎片化,创意设计思维培养迟滞化,时代精神内容空泛化等问题。”艺术科组坚持以美育人,平日一周两课时连堂,让单次课时更充分、更高效。学校第三十届艺术节“与经典同行——美育主题课程设计”便记录了学生在常规艺术课堂上的学习点滴,作品展汇集了3个年级、12个大单元课程的500余张优秀课堂作业。

2023年8月,《福田区学前教育学区化治理实施方案》出台,遵循地理位置就近安排、优质资源合理分布的原则,将辖区内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公民办幼儿园组建成17个学区,约每10所幼儿园为一个学区,并设一所学区中心园。

作为第十七学区的中心园,福田区第四幼儿园近年来在“文化生长”课程理念下,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儿童”为目标,形成了包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深圳精神等六个领域的一级内容,21个二级内容的文化主题。据园长李林英介绍,课程研究涵盖8大类,分别为:地域民俗“懂得乡情”、地域美食“记住香味”、地域音乐“不忘乡音”、地域风光“认识乡貌”、地域游戏“乐于乡趣”、地域工艺“自豪乡美”、地域科技“探究乡密”、地域名人“了解乡贤”。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获取经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乐于尝试、想象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闻:队伍建设实现人人出彩

“从2018年实习,到转正、成为配班老师、现在当班主任,我接受了系统的教师培训,对工作迅速上手,参与了省科学保教示范项目的研究课题,逐渐有了研究意识和专业自信。我还参加了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加快了自我成长。”福田区第四幼儿园教师许泽敏表达了年轻教师的感受。该园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高素质、教学教研能力强等特点,各种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以及向上成长、向下扎根的专业引领及针对性培养,是她们成长的抓手。尤其是在学区化治理的背景下,由中心园领航、学区专干统筹,承上启下,促进学区之间更好的联动。

福田区每个幼儿园都配备一名教研员,第四幼儿园教研员张丹阳说:“理解、引领、支持一线教师,是教研员的本职工作。自入职后,我参加了教研员培训和高质量园所观摩活动,对科学保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福田区学前教育健康领域带头人,我与教研团队共同探索,形成分层分组分类教研的模式,以‘教研魔力块’推动教师的专业自驱力。”四幼还研发了“体能大循环”课程,根据园所实际,教师们设计动作、规划线路、投放材料等,经过几轮打磨和试运行,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健康课程。

福田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先生”培养计划,全面实施“启航”“续航”“远航”“领航”“助航”“赋能”“活力”七大工程,从职初到领军,全过程支持教师专业成长。

“大先生”培养计划在不同学校有更具化的表现。例如,红岭中学石厦初中部以教研组、备课组、班级导师小组建设为抓手,倡导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实施名师荣誉工程、骨干教师提升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等。语文教师林楚涛从“四季美景”主题课堂出发,经过三年的打磨,形成了单元主题式创意写作课程,有别于从写作技能出发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了系统化的写作思维训练。他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特等奖、深圳市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大赛一等奖,是深圳市教科研骨干、福田区十佳青年教师、福田区中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同样入选区“远航工程”示范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还有美术教师金静,她以课题研究、区名师工作室(纸艺方向)建立为契机,组建“中小学纸艺研学共同体”,协助深圳市8所纸艺教学特色学校的特色培育,组织区域性教研活动30余场,多次进行各级别示范课展示,在全国各地开展教师培训10余场,有近10课时的精品教学在教育资源平台共享。由点及面,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能量辐射,在该校体现得生动而具体。

目前,福田已有200名年轻教师成长为领军骨干教师,培养了113名未来教育家型校长(园长),打造了100名教师培训导师,未来还要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情怀深厚、学识扎实、视野开阔的教育人才队伍。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文全文刊发于《广东教育》(综合)2024年3月刊

作者:魏文琦 黄博彦 邹蕊

责任编辑:韦英哲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