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8日)
是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
作为新时代闪闪发光
不可或缺的她力量
女性如何守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怎样识破以爱之名的隐秘暴力?
以下几个诊疗故事
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尖刀”刺向最亲爱的人
李伯失眠好一段时间了。这天,他在家人陪同下到心理精神科就诊,期间儿子在旁补充描述病情,妻子王婶则站在背后,像一道阴影。有几次,她探了探身,张了张口,随即回到原位,始终不发一言。
王婶不是那天的主角,但欲言又止的神情被医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过了些日子,医生趁她独自来给丈夫取药,看似不经意地问:“丈夫最近忙吗?他平时在家情绪怎么样?你俩相处得好吗?”
她一愣,“您会把我说的写到他病历上吗?”得到否定回答后,才支支吾吾诉说起来:李伯在家对她不是冷嘲热讽,就是大发雷霆,职场上却摇身一变为工作能力极强的业务精英,还和一名年轻女同事过从甚密,“有时候,那个女人会参与我们的家庭活动,挽着我丈夫的胳膊有说有笑……”她边说边抖,声音越来越低。医生建议王婶去做一个心理评估,结果显示她正遭受亲密关系暴力(IPV),身上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原来,整宿整宿瞪眼到天明的,还有她自己。
像王婶这样愿意袒露亲密关系中受伤经历的人只占少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项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的研究显示,IPV实际发生率远高于人群中承认自己遭受IPV的比例,躯体暴力、语言暴力和冷暴力发生率分别达7.10%、13.74%和21.35%。这些暴力行为犹如一把把尖刀,毫不留情地刺向爱人的胸口。
隐忍之下的千疮百孔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省精卫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侯彩兰证实,临床上不乏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同时是IPV受虐者,但要发现后面一重身份并不容易。“医生要抓住蛛丝马迹,有意识地识别。”她说。
曾经有一名失眠、焦虑的女性患者,因牙疼、背疼、腹痛等一系列症状已辗转多个专科就诊,经治疗,身体各处仍总有些不舒坦。侯彩兰注意到患者已婚已育,几次就诊都由姐姐陪同,治疗后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还有焦虑症状,于是询问其与老公的关系如何。
这一问触及关键。患者流露出紧张的神情,说话开始结巴:“他三天两头当着孩子的面打我,我好害怕,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说着便泪如雨下,等情绪稍微平复,她说:“看了这么多专科,您是第一位这么问我的医生。”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率在29.7%到35.7%之间,其中90%以上的受虐者是女性,这构成了IPV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伴侣的暴力行为,这些受虐者最常说的是“习惯了”。她们把自己的遭遇仅仅视为家庭矛盾,可能已寻求过妇联的帮助,或为了保护自己、子女和年迈的父母做了不少努力。但对于心理精神上的不良感受和状态,她们经常选择忍耐,长此以往可能发展出抑郁、PTSD、失眠等病症,即便到心理精神科就诊也不主动、或羞于向医生呈现在亲密关系中的遭遇。很多时候,不安的家庭氛围也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健康。
“抑郁、焦虑、PTSD等是覆盖在患者身上的‘壳’,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引发病症的‘核’,才有可能更有的放矢地治疗。”侯彩兰说,找寻的过程漫长且有难度,但对诊治是有意义的。
为此,省精卫中心从2023年起开启了针对亲密关系创伤和应激障碍的研究项目,试图进一步探明IPV受虐者罹患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概率及临床症状,并分析出他们的社会心理特点、认知功能变化等。医生一方面在门诊、住院的CPTSD患者中努力甄别潜在的IPV受虐者,另一方面在线上发起亲密关系创伤人群的招募。经评估筛选,目前已有80多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
根据初步观察,来自线上的入组人员一般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也更乐于主动向医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寻求心理支持。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普遍比线下入组人员高,基本上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以爱之名的隐秘暴力
亲密关系暴力造成的精神创伤之所以很难被一眼识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暴力除了拳打脚踢、性虐待等显性的,还存在许多不易察觉的隐性伤害。
其中,“冷暴力”的施虐者通过长久的沉默逼迫伴侣屈服,以此贬低、打压对方的自信心,或在伴侣需要帮助和支持时不闻不问。
另一种施虐者则打着“爱”的旗号,时刻监视伴侣的日常生活,限制其社交、就业、就医、受教育等活动。“这不是在意更不是爱,而是缺乏安全感的控制行为。一旦伴侣跨越了界限,施虐者会感到愤怒,并升级为热暴力。”侯彩兰介绍。
小沈便尝尽了被初恋男友限制的痛苦。男友要求她外出时一直保持通话,若挂断就不断拨过来,美其名曰保障女友安全;时常在争吵后盗取她的社交账号,若不同意和好就没办法和亲友联系;一旦被提出分手,他便自伤自残,博取同情以求挽回关系……
由于是青梅竹马,男友曾经对自己很迁就,每次和好后也会道歉,以至于即使做法越来越不可理喻,让小沈身心俱疲,她仍尝试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并相信他会改正。直到后来她提出出国留学,被男友狠狠地掐住了脖子——窒息感袭来,泪水滑落,朦胧中看到他眼中全是恨意。那一刻,她终于下定决心分手。
被称为“PUA第一案”的牟林翰虐待案同样充斥着以爱之名的精神暴力:因不满女友陈某以往的性经历,牟林翰高频次、长时间、持续性辱骂对方,并催促其以“怀孕并打胎”等方式换取自己的心理平衡。这些过激言辞像无形的利刃摧毁着陈某的精神,导致她多次割腕、吞药,试图自杀,并在最后一次自杀后经长期救治无效死亡。
法院认定,牟林翰反复辱骂,不断强化陈某的自杀风险,构成了情节恶劣的虐待罪。今年2月,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该案件被作为参考案例入库,陈某用生命的代价把这种“杀人不用刀”的亲密关系暴力行为摆上台面,警醒世人。
美国休斯顿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从另一种角度总结出8种亲密关系暴力行为,其中孤立、推脱罪责、情感虐待、经济控制、使用男性特权对待女性、利用子女让伴侣感到愧疚等行为不一定涉及躯体伤害,却一步步蚕食受虐者的心理健康。
这些暴力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性取向、任何阶段的亲密关系中,恋爱、同居、已婚、离异的同性和异性伴侣都不一定能避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受教育水平低、曾受虐待、目睹过家庭暴力、有酗酒等物质滥用行为、出轨的人更有可能向伴侣施虐。
终极疗愈是爱自己
对待心理创伤的IPV受虐者,医生会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期间,侯彩兰发现不少患者似乎只需要一个释放情绪的平台,“医生通过聆听,帮助他们梳理躯体症状和暴力事件之间隐在的关联性,症状便有可能逐渐好转。”
医生还会以患者及伴侣为单元,邀请双方共同参与心理咨询。一般来说,只要对方愿意来,就有可能给治疗带来帮助。但遗憾的是,施虐者通常觉得自己毫无问题,愿意为伴侣作出改变的只是少数。
今年,省精卫中心计划开设专门的心理创伤门诊,引导患者就医,还将与广州市妇联合作,培训工作人员为IPV求助者提供初步的心理援助。“应对亲密关系暴力需要多领域、多部门配合,若警方、法律工作者有需求,我们很乐意提供帮助。”侯彩兰说。
经妇联介绍,省精卫中心接收了一名得到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女性患者。此前,她长期忍受丈夫出轨、躯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叠加伤害,还因父母孩子遭其恐吓而担惊受怕。苦于缺乏直接的家暴证据,诉讼离婚受阻,她曾拖着破碎的灵与肉,尝试整理家暴材料递交法院。但每当提笔,夹杂着痛苦、愤怒、无助的受虐记忆就在脑海中反复闪回,致使整理无法推进,她也好几天睡不着。
了解情况后,侯彩兰等专家建议她把工作放一放,先照顾好自己的睡眠、情绪以及人身安全,“这个病例挺棘手的,只有等待她稍微平复下来,才可能帮其理顺搅成乱麻的情绪,并做进一步的综合性干预。”
时间催化疗愈,在这过程中不能缺席的还有受虐者自己。
美国心理咨询师帕雷夏·伊文斯在《言语虐待》中提醒受虐者:要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应该被尊重,而不应受折磨。基于此,可以大胆地对不喜欢、不想要的东西说“不”,不用为他人的虐待行为负责,并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而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则递给受虐者另一把武器——停止为自己辩解。“任何解释和辩护只会使受虐者陷得更深。只要有一点说不清楚,或说得不对,即使是出于好意,都可能被施虐者当作弹药,用于反击。”她说。
小沈很庆幸,经历了无数次分分合合,终于有勇气直面初恋男友的行为本质,及时放下对感情的执念,把“亲爱的伤害”连根拔起、坦然挥别。她明白过来,亲密关系的最终指向不是彼此补偿,而是自我成长,“他不是真的爱我,我的人生还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
踏出阴影,外面是大好春光。
记者 | 杨璇
编辑 | 久久 张芷莹 责编 | 张秀丽
指导专家 |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 侯彩兰
通讯员 | 刘向欣 胡佳慧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