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做好“三个坚持” 共赴绿美之约

韶关先锋
+订阅

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坚持以“十个一”工作指引为准则,以“绿”为底、以“美”为要,持续掀起全民共建绿美乡村的热潮。近年来,先后荣获“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韶关市卫生村”“韶关市十大‘美丽乡村’冠军”等称号。2023年,被列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

坚持党建引领,绘制美丽乡村新“绿色”。一是画好乡村绿化“规划图”。镇党委和村党总支两级高度重视,成立绿美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编制《韶关市武江区重阳镇2024年镇村绿化实施方案》,科学制定一图一表一说明,做好水口村绿化规划布局。二是开展村庄绿化“大摸底”。深入村内现场摸排调查,明确拟种植地点、种类和数量,确保填报数量与实际需求一致,下足科学绿化“绣花功夫”。计划投入资金86万元、种植林木2300棵,种类多为绿化型树种和经济型树种,实现美化环境与经济效益并存。三是营造党建绿化“新氛围”。水口村党总支部组织召开“绿美广东”动员会,并组建党员先锋队39人,用好党建网格和党员联系户,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宣传乡村绿化,将绿美乡村纳入“村规民约”,发放《乡村绿化工作导图手册》45份,引导59名农村党员切实发挥党员“五带头”作用,以“党建红”助力“水口绿”。

坚持实干为先,助力绿美乡村添“靓色”。一是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四旁”“五边”添新绿。以培育首批典型村为契机,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整村绿化水平。用好拆旧复垦地,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利用宅前院后闲置土地,建成“四小园”41个;突出村道、河岸及功能性场所绿化,因地制宜种植垂柳蓉、黄花风铃木、茶花、桂花等近500株,实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二是力推进主题林建设,多方发力增效益。积极邀请挂点联系、结对帮扶单位到村开展主题党日、植树主题活动等;绿化苗木企业专业化种植,定期汇报种植进度;谋划“3·12”植树节活动,动员党员、学生、群众等参与,形成帮扶单位支持一批、专业公司种植一批、志愿活动发动一批、村民自主种植一批的工作格局。目前已种植1273株,共建主题林1片,有效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三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养护葆长青。按照“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形成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组建“党员护绿队”,设置59名党员担任管护人员;加强知识普及,引导村民参与,提高植被存活率,共计培训103人次;守好乡村记忆,对村内8棵古树挂牌保护,由专人进行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开展绿美建设“回头看”,不定期对公共绿化、房前屋后“三包”、生态林管护等进行监督检查;探索谋划“绿美庭院、绿美乡村”等评比活动,做到“比”有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方向,营造全民参与绿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坚持传承龙舟精神,打造宜居乡村亮“本色”。一是厚植发展优势,不畏困难奋勇争先。水口村坐落于重阳河与武江河交汇处,三面临水,河面宽阔,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深厚的龙舟文化。水口村将龙舟文化融入绿美乡村建设工作中,将龙舟精神转化为强大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擦亮水口村的生态宜居“本色”。二是筑牢群众根基,齐心协力添砖加瓦。水口龙舟文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水口村曾连续七年在市、县(区)筹办的龙舟赛中夺得桂冠,有着韶关市“龙舟之乡”和“龙舟冠军村”的美誉。水口村借助龙舟活动筑牢群众网格,抢抓春季种树黄金期,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发动本村及社会各界力量认种认捐认养。线上推文,线下召开乡贤座谈会、走访乡贤124人次,印发倡议书120份,有效动员党员、乡贤参与,已投入社会资金8.5万元。三是推进融合发展,龙舟与绿美两不误。以“龙舟文化”为核心,完善水口村省级无动力水上运动中心和龙舟展览馆等基础设施,积极探索“文化+绿化”有效路径,将生态建设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满足群众见绿、近绿、亲绿、享绿,提升水口绿美效益,打造武江本土文化旅游新品牌。

来源:武江区重阳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