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东锋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实践。
生动,不仅体现于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审议相关报道、积极建言献策,同时还体现在许多细节安排之中。
如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和相关部委都派出工作人员现场旁听代表委员团组讨论情况,打通了代表委员与政府部门之间沟通的“快速通道”。
(一)
梳理相关报道,这样的“旁听”并非首次。
自2016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就开始派工作人员认真记录并转交相关部委及时回应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并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持续探索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从派出旁听人员的规模不断增加,组建工作专班,到不断丰富收集代表委员意见建议的渠道,如2020年增加了会议简报的形式、2021年进一步开通代表委员网络留言小程序等,再到今年实现全部35个人大代表团、34个政协界别的旁听全覆盖……
“旁听”制度从“试水”到逐渐成为成熟机制,以渐进式改革创新增进政府部门与代表委员的交流沟通,恰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健全的侧面写照。
(二)
透过“旁听”制度实践,我们看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效能。
浙江人大代表祝响响就提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提出建议的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国办的电话,第二天教育部就主动回应,这让人感受到了诚意、温度与效率”。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派出各司局业务骨干人员在35个代表团各小组全程旁听、记录各代表团分组审议计划报告,“力求对代表的意见建议能现场回复的当场回复,带回部委的内容要在会议期间答复代表”。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如果说广泛更多体现在代表性上,那么高效能跟进回应代表委员意见建议,恰是其真实、管用的体现。
(三)
民主,就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民主制度的活力体现在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推动监督工作,在汇集民智、凝聚共识,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互相杯葛扯皮。
从“旁听”过程来看,旁听人员不只是收集和反馈,能够现场作出说明和答复的,积极在现场回应解答;会后旁听员们还主动和代表们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意见建议,类似这样的互动激发了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的热情,也就激发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活力。
评判一种民主形式好不好,实践最有说服力。
“旁听”制度看似“小细节”,却折射出“大实践”,即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这也正是其活力之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