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建立帮扶车间 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博罗发布
+订阅

整洁的车间里摆放了机器,一箱箱原料和成品分类放置着,十来名女工在各自的生产岗位上手工不停,一片忙碌景象……这样的生产车间,不在某个工业园区,也不在城市中,而在博罗县泰美镇车村村的一栋民房内。

这是车村村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由车村村妇联主席陈小平创办。虽然厂房并不大,但正是这样小小的车间,帮助车村村的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问题的“扶贫车间”。 

积极创办小工厂,为村中留守妇女提供灵活就业岗位

陈小平40多岁的样子,身材清瘦,笑容灿烂,身上散发着干练的气质。她是车村村妇联主席,也负责村中财务管理。她介绍道,2004年,她因为怀孕暂停了外出务工,回到车村生活。很快她发现,村里有一部分女性剩余劳动力,因为要照顾家庭,不得不留守在农村生活,农忙外也没有多少活干,她们渴望着能有一份收入,来改善生活。陈小平萌生了要帮助她们实现居家就业的想法。多方打听,她找到了手工外发的订单,把货源分发给村中的妇女,加工后按件计酬。就这样,她帮助了村中40名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让她们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前提下,赚点手工费增加一份收入。

2017年,陈小平当选为车村村的妇联主席后,更加坚定了这种灵活的就业方式。在村委会与家人的支持下,她利用自家的养鸡场地,改造成一个小加工厂,建成乡村振兴帮扶车间,把村中的留守妇女聚在一起,带领她们共同致富。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帮扶车间现在主要做变压器加工,我们的员工是流水线操作,每个月收入可到2000多到4000元。”陈小平说。车村村这个帮扶车间受到了村中妇女的好评,随后,陈小平在泰美镇上复制了另一个帮扶车间。现在,她的帮扶车间的员工有20多人,加上手工外发部分,她帮助了60多名留守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去年一年销售额达到近130万元。

在帮扶车间,记者看到流水线上安排有序,每个人分工不一,但都井然有序。一进入车间,陈小平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在卡座上坐下后开始跟其他女工一样干活,手脚麻利。陈小平说,她是车间第一负责人,所有的产品她都能熟练操作,并且她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外出学习调机、实践操作,研究产品规格书等,回来再教员工操作。“我们对手工的把控比较严格,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我们不会拿去交货。”陈小平说,依靠产品过硬的品质与可靠的人品,帮扶车间有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即使在疫情期间,工厂也没有停止运作,而是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生产车间也是家庭纠纷调解室,村中妇女在这里找到自信

在跟女工们的朝夕相处间,陈小平成了大家的好姐妹,车间也不仅仅是工作场所,也是姐妹们谈心畅谈的精神之家。每当她们遇到难题,总会找陈小平倾诉。

“在村里有很多家庭矛盾,是因为妇女经济不独立产生的。我会鼓励她们工作,通过工作获得收入,也获得自信赢得他人的尊重。”陈小平说,对于在这里工作的妇女来说,她们不光是有了收入,也收获了自信,对生活有了追求和希望,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家里上有90多岁的老人,下有读小学的孩子,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到家里,又多一份收入,对我来说很满足很开心了。”在车间工作的刘国兰笑着告诉记者。

看着女工们变得更加积极、自信起来,陈小平更加坚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念。“去年我们有一批货因为技术原因报废了,亏了几万元,有人问我不赚钱怎么还要做下去,其实对我来说这更是一种责任。”陈小平说,作为负责人,即使产品报废了工钱一样要照发,她开办工厂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这些妇女就业,让她们有一技之长,在家庭中自立,所以再累再难都会坚持下去,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