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偶尔,我们会注意那些每天栉风沐雨的街边小贩,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叫买叫卖着。偶尔,看到一些中年人始终保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奋斗之心,都会好生敬佩,看到她们就感受到一种勃发的精神,催人奋进,令人自省。偶尔,我们会看到街边巷尾的某一间不起眼的老店,其实,不经意间它已存在了几十年了……
生活本就是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每天上演着不同的喜怒哀乐。无关他人,生命本是一种过程,苦和甜来自于外界,体味幸福则来自于内心。
鲜花往往传递着情感,一家康乐街上的小小花店,串联着人与人之前的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感情故事的背后有羞涩、有欣喜、有唏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樟木头康乐街“如意花店”……
2003年始,来自揭西的黄姐结束了与服装打交道的日子,在广州学习了花艺后,便来到樟木头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花店,名为“如意花店”。
当时,樟木头有许多香港人,他们情感奔放,热于表达,而鲜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下,樟木头的“如意花店”抓住时机,从一家小花摊起步,一开就是21年。
一间花店就是一扇窗户。透过“如意花店”,我们能触碰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也看尽了康乐街的过往云烟,从花店在不同节日火爆程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樟城人对节日的重视和对爱情、亲情、友情表达的仪式感。
从店铺保存的一张张老旧相片里,我们读出了人们审美的变迁;从店主分享的个人故事中,我们也会为感情祝福或感到唏嘘。原来一束鲜花的背后,藏着如此丰富的情感、难解的纠葛和百味人生。
回到康乐街18号的“如意花店”,店主对我们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卖完花和成功送花,最大的愿望是继续扩大花店的经营。
每枝花都要有好的归宿
鲜花保质期短,努力把每天的花卖完
包扎花束是纯手工活,从一根未经处理的花朵到装饰美丽的花束,需要经过削根刺、剥花瓣、整体搭配、包扎等多道工序,不仅仅是手工制作,更是人头脑中美的渗透。但美一旦残败,便只能当作垃圾处理。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进了很多花,节后还有很多没卖出去,我和弟弟妹妹们就四处摆摊,到最后只能将凋零的花朵都扔掉了......”备货就是一门技术活,备太多货怕卖不完,备少货怕不够卖,在这进退之间,店主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把店里的鲜花卖完。
但大多数时候花可以得到好的归宿,完成其使命。每到情人节、七夕、三八节、母亲节和过年时,“如意花店”的生意便十分火爆,销售额是平常的十倍左右。
除了订单数额之外,店主也发现了人们对节日态度的变化。
“和以前相比,圣诞节的订单越来越少,以前准备的圣诞材料已经很久没有拿出来使用,现在三八女神节时订单最多,其他节日如:七夕、母亲节和过年时依旧会有许多订单。”黄姐说。
伴着花店中的阵阵花香,人们能够想象到节日中的樟城必是花香四溢,而不同节日飘荡的花香朵不仅代表着人情,也能够投射出大家过节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999朵玫瑰打卡点的背后 是送花失败的唏嘘故事
替客户把花成功送出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如意花店”门口摆放的999朵玫瑰花,曾是街上小小的打卡点,店主按照顾客的要求扎好花束后叫专车送花,可接花人并不愿意接受这一束花,更不愿意接受花朵背后的寓意和追求,送花失败,999朵玫瑰花“无家可归”,便又被拖回店铺,成为康宁街一景。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黄姐说,最开心的事情之二便是能够顺利把花送出去,“店里的司机已经学会了一些话术,不直接告诉对方是花束,既能保留惊喜,也能够增加鲜花的接收率”。
“如意花店”见证过太多悲欢离合,虽然只能提供花朵,但这其中“嫁接”起的是一份份真情实感。
“布置婚车的时候最有成就感,虽然不认识新人,但自己也算参与其中,见证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店主已经记不清卖出过多少花束、装饰过多少婚车、布置过多少会场,但在樟城总有不少幸福记忆,与“如意花店”相关。
二十余年的实体店坚守
想在康乐街上再扩大花店规模
“如意花店”隔壁的“先花一艺”也是黄姐家开的,从一家店铺扩大到两家,黄姐最大的愿望是扎根康乐街18号并继续扩大实体店铺,将隔壁的门面租赁下来,多做些与花有关的研究和生意。“先花一艺”多为手机接单,而“如意花店”多为顾客上门选花。在电商平台的冲击下,钟意上门选花材的老顾客和自己对品质的要求成为了店主坚守于此的主要原因。
“花店一般是早上8点开门,晚上11点关门,有些客户早上买菜时就会顺便来买些鲜花,我如果睡懒觉的话,她们还要再出来一次,很不方便。”黄姐笑言,太晚起床会被老顾客们说的。
除了似家人一样的顾客,在“如意花店”,店主也遇见了有心的顾客,“有一位客人固定在特殊日子订花送给他妻子和母亲,每次都亲自上门挑选。”
也碰到过失意的顾客,“有一位男顾客连续送花给正在追求的女孩,在第三次被拒绝接收后,就再也没有订过花。”
黄姐在经营花店中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开在马路边的花店成为收停车费用阿姨们的闲聊和小憩之处,在交流之中,一桩姻缘也就落在了店主黄姐身上,“如意花店”成为店主夫妻爱情的见证者。
一间“如意花店”,两家小小铺面,康乐街18号装载了许多樟城故事,与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喜怒哀乐同频共振。
最后,店主拿出电子设备未普及前的店铺花单——老相册,给我们展示着以前所流行的婚车造型、开业花篮和日常花束,虽然花束样式和组合方式与现在相比稍有变化,但是鲜花所承载的寓意和祝愿却永恒不变。
“如意花束”在迎来送往中,不断串联起樟城人的美好祝愿和希冀,编织起温暖的情感记忆。
通讯员:樟木头镇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