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假期,汕头共接待游客50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旅游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133.03%。可以说,这个春节的汕头文旅十分“争气”,不仅争了人气,还挣下财气。
舞龙舞狮、英歌舞、游神等节目“潮汕年味”十足,2000多项文旅活动让不远千里奔赴汕头的游客一饱眼福。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展示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汕头的文旅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交通、民宿、餐饮等服务行业迎来了客流高峰,各大景区、文化博物馆、文创店等也接纳了众多游客。
南方日报记者以游客身份深入汕头的大街小巷,倾听文旅产业“热辣滚烫”背后的温暖故事,探寻远方朋友眼中的潮汕情怀。
图热闹过个“潮汕年”
在潮汕机场落地,已经等候着的网约车司机是来汕头的游客们最先遇到的地道汕头人。这群人每天穿梭于汕头的大街小巷,活跃于城市的神经末梢,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出行者和旅行者眼中的“汕头通”。
火热的小公园“夜经济”。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小佳今年38岁,作为网约车司机的她驾龄已有三年多,“机场单”是她口中的优质单。“‘机场单’路途长、耗时短,收入更高。”小佳向记者透露,网约车的计费标准与行程的远近最为密切,因此车友们都很期待接“机场单”,网约车的淡旺季便与旅游市场的冷热程度息息相关。
在网约车行业已算资深级别的小佳,用一个词总结了过年期间的收入状况——稳定。“‘稳定’是旅游旺季里我们最期望看到的局面。”小佳透露,过年期间她每天工作15个小时左右,每日流水稳定在800元以上,已经达到网约车司机收入的偏上水平。在小佳看来,今年春节假期的客流量持续高涨,为她带来了稳定的日常收入。
谈及做网约车司机的乐趣,小佳戏称自己是汕头的推介官。“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汕头的美食而来,一般在机场接上游客后,我都会一路介绍,潮汕生腌、牛肉火锅、肠粉各式美食的网红店和老字号一一做推荐。”小佳表示,自己以前是餐饮从业者,对汕头的美食非常熟悉,那些隐藏在小巷里不为人知的“宝藏店”她也能为游客引导。
据小佳观察,来汕头的游客中亲子家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拖家带口地从全国各地赶来,来汕头过一个特别的年。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很多游客特意来到汕头看英歌舞表演,“甚至有些游客不远万里从西藏赶来,只为现场看一看正宗的英歌舞。”
小佳介绍,来汕头的游客多选择小公园开埠区、妈屿岛、龙眼南路等网红景点。同时也会以汕头市区为中心,向南澳、潮州等地区和城市辐射,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充分感受潮汕地区的独特文化和风情。
去年底颁布的《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快速通达、层次分明、协同高效”的汕潮揭都市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都市圈三市主城区实现30分钟通达,全域实现1.5小时通达。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厦漳泉、赣南、闽西等地区主要城市2.5小时通达。常常跑“长途单”的小佳对此充满期待,对于长年累月在路上穿行的她来说,“只有路畅通了,人才能富。”
品味舌尖上的“食尚”
春节期间,走到龙眼南路,每间美食店门前都大排长龙。这条位于汕头金平区繁华地段的特色美食街,以“烟火气、开放性、生活化”为标签,集合了各式各样的潮汕特色美食:牛肉火锅、生腌海鲜、潮汕粿品等应有尽有,成为来汕游客探寻潮汕美食、体验潮汕文化的必打卡之地。
正月初五下午3时,记者路过龙眼南路一家网红肠粉店,老板正在收档做清洗。他们夫妇向客人赔着笑脸,表示“今日份”的肠粉已经全面售空。“我们从早上8点开店,下午3点前就已经将今天的食材售卖完了。”老板告诉记者,春节假期里龙眼南路十分火爆,几乎每家店门口都在排队。附近的住户表示,“假期里我想下楼吃条肠粉都是一种奢侈。”
据金平区文旅局的数据,春节8天假期里,龙眼南美食街日均客流超5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龙眼南美食街在春节推出集章打卡美食夜市活动,为商家提供全方位展示服务,让消费者实现“一键打卡”。平台数据显示,累计派发春节优惠券包3113份,累计发放10万元优惠券,为约13万人次的游客及商家提供平台服务,使区域商圈消费潜力得到有效激活释放。
深夜白粥档口的生腌。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在汕头的另一著名旅游景点小公园开埠区内,藏着一条微型美食街——镇邦美食街。短短120米入驻了20多家代表性美食品牌,入驻的店铺均是潮汕非遗特色美食或老字号品牌店,品种涵盖卤鹅、牛肉丸、蚝烙、猪血汤、潮汕打冷、潮汕甜品等地道潮汕美食,同时价格亲民,节假日也不提价。
今年1月,镇邦美食街开街刚满一周年,在过年期间也为小公园开埠区创造了新的客流量和消费新高度。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到来的食客“安心吃、慢慢品尝”的需求,有关部门在镇邦美食街和龙眼南美食街推出多项细致、贴心、暖心的春节旅游服务,包括精心布置满载潮汕文化符号的八仙桌供游客在美食街围聚休憩,给予游客“食桌”(潮汕吃席)最高礼遇。镇邦美食街一家潮汕甜汤的老板透露,假期里日均售出上千碗甜汤。
以美食闻名的汕头,以丰富的潮汕美食助力经济,即使在夜晚美食市场也保持火热。凌晨一点钟,走进汕头街头任意一家主营白粥的深夜大排档,食客们以白粥为主食,搭配各类潮汕杂咸、卤水、打冷、生腌,在深夜里形成另一种潮汕生活氛围,引得各地食客接踵而至。各个亮眼的数据背后,体现着游客对汕头地道美食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的喜爱。
“宿”造他乡的家
别具一格的环形放射状老街、中西结合的骑楼建筑群、接连上演的潮汕非遗民俗表演,过年期间,小公园开埠区可谓热闹非凡。“古韵+新风”、小公园的“走红”,离不开保育活化的努力,更与文化旅游街区的打造息息相关。复古骑楼、潮汕风情、本土民俗……纷至沓来的游客说明了“百载商埠”的独特文旅魅力。
随着深度旅游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入住民宿,而非传统的酒店。这种趋势不仅反映了游客对于独特体验的追求,也凸显了民宿在提供地域文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优势。
在汕头,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些民宿不仅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更能让游客深入体验潮汕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风情。从装饰风格到服务细节,每一处都充满了潮汕的独特韵味。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与民宿主人交流,了解潮汕的风土人情,在他乡感受到家的温馨与亲切。
主理人方方的民宿就开在小公园开埠区里,藏在巷子里的民宿静谧安逸,与小公园主街区的热闹喧嚣截然不同。按方方的说法,走上大路就可以感受到小公园开埠区的繁华,走进民宿则能让身心在一天的游玩后得到充分休息。
这个被几栋百年老建筑包围的5层楼高的咖啡民宿,外观上灰白的欧式建筑和复古窗台相结合,既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潮汕骑楼的独特气质,内部装修则展现出一种现代简约风与潮汕民居碰撞出的古今交融的美感。
走进民宿,浓郁的咖啡香扑鼻而来。民宿的房间设计简约而不失温馨,透过窗户,只见百年前的老建筑只剩断壁残垣,但其雕梁画栋和鲜艳的建筑色彩却经年不衰。“许多游客都是冲着民宿周围这独特的风景选择住在这儿,推开窗便可以和百年前的光景相会。”方方说。
作为一个地道的潮汕人,方方在自己的民宿里添加了许多潮汕元素。民宿的一楼沿用该栋建筑原本的红砖搭建;装饰风格则以潮汕传统建筑为灵感,利用红砖这一元素贴出一面外露的红砖墙,营造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氛围。
在民宿的公共区域,方方还特意摆放了一些潮汕的传统工艺品,如潮汕花篮等。同时,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工夫茶具和茶叶,让游客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了解潮汕的手工艺文化。民宿取名为“木棉道”,这个名字不仅与方方儿时记忆中的木棉树相呼应,还寓意着一种归家与重逢的情感。
据方方介绍,民宿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来自上海、江浙、北京等地,房间基本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已经订满。汕头市文旅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正月初三,汕头市共接待游客100.09万人次,同比增长22.97%。
过年期间,汕头的酒店业和民宿业持续火热。正月初三当天,全汕头市的民宿入住率约为89%,其中妈屿岛和南澳的众多网红民宿如妈屿蓝、浠汐里等的入住率均达到了100%,星级酒店的开房率均为90%以上。
打造“带得走的汕头”
如今人们出游,不仅要在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打卡留念,更要带点纪念品离开。在小公园开埠区里,记者观察到,附近的各街道上林立着各式各样的文创店铺,有供游客打卡盖章的纪念品店,包括文创雪糕、冰箱贴、扇子等各式各样别致的文创,还有售卖各式潮汕特色小吃和潮汕民俗小样的伴手礼店。
这些精美的纪念品创意十足地传播着汕头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纸艺结构设计师林君锐是汕头本地人,多年来坚持让“纸艺走进千家万户”的经营初心,创作出一件件带有汕头特色的纸艺作品。
在他的巧手设计下,一座立体小公园中山纪念亭跃然纸上;映照出龙图腾的元宵灯传递着龙年新春的喜庆;红桃粿和龙形的剪纸挂件中间镂空,加入可以转动的圆环,圆环上写着“大钱”,转动“大钱”便如潮汕地道的新春祝福“赚大钱”一般吉祥如意。
林君锐认为,文创产品是来汕游客能带走的汕头回忆。“游客们来到小公园,除了逛骑楼、品尝周街的美食,还能购买这样的一张汕头地标性建筑样式的立体贺卡,便能把在汕头的美好记忆带回家。”
在春节期间,林君锐还联合文创协会在汕头台湾云林展馆,为在汕头的台商带来一场别出心裁的剪纸活动,以“潮味满满”的剪纸文创让台商感受到浓浓的春节暖意。
提到文创,则不得不提潮汕的网红IP“红桃粿”。作为潮汕地区著名的小吃,红桃粿因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长寿吉祥,故红桃粿便是逢年过节潮汕人祈福祈寿的必备食物。“小网红”红桃粿在文创界里可谓“扛起半边天”。因其精巧可爱的造型和吉祥的寓意,红桃粿被做成钥匙扣、零钱包、气球、冰箱贴、发夹等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俘获了许多游客的心。
本着对红桃粿的喜爱,骆嘉昕和她的团队研发了一款红桃粿小挎包,并亲切地称它为“红桃妹妹”。点上五官,加上手脚,生动拟人的红桃粿瞬间多了几分俏皮。“我们希望可以赋予它们生命。”骆嘉昕说。
骆嘉昕提到,“红桃妹妹”的诞生源于去年她在元宵节手作了一个红桃粿元宵灯,这个作品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好评,她萌生了创作红桃粿文创的念头。“我们第一批只制作了300个,在社交平台上架两天就售空了。”提起大家对“红桃妹妹”的喜爱,骆嘉昕十分自豪。她透露,过年期间线上线下共售出了近两千份文创小挎包,游客们都爱不释手。
“我们团队都是潮汕人,在外工作多年,汕头火起来之后我们也希望能为家乡的文旅事业出一份力。”在外打拼多年的骆嘉昕回到深爱的家乡,用自己的所长助力家乡出圈。她表示,正如她们的品牌名“闲来踢桃”(潮汕话:有空来玩),希望五湖四海的游客有空来汕头看看。
特写
潮汕老厝里的生意经
“泡汤”、围炉煮茶、烧烤、土窑鸡、捞鱼……在汕头龙湖区十一合艺术村,连成排的潮汕老厝里的春节气氛浓烈。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潮汕的乡村和老厝里感受地道的“潮汕年味”,一场场亲友聚会和热闹的团建活动在这里接续“上演”,与寂静的白墙黛瓦形成鲜明对比。
开进十一合村的潮汕老厝民宿。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用这7座连排老厝打造出的15间带私汤池的民宿,是90后阿静“发梦”的成果。她笑称,3年前她顶着各种反对的声音租下了这7座潮汕老厝进行改造,就是想开一家自己梦想中的民宿。
阿静告诉记者,她对潮汕的老宅有特别的情结,“我从小就住在市区,每次回老家的老厝,感受到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的亲切感,与兄弟姐妹在乡间玩耍的快乐感,实在是太幸福了。”对阿静来说,住在潮汕老厝不仅是回归乡野,更是回归美好的童年。她将这家民宿命名为“不舍”,正是对难以割舍的潮汕情怀最直观的描绘。
为了让来汕头的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潮汕老厝民宿,阿静保留了老宅“下山虎”的基本结构,还针对老房子普遍存在的“光线较暗、空气不流通”等问题进行了改善。得益于连排老厝的独特优势,阿静在老厝地底下铺设水管,打造出自家民宿不可替代的特色——“泡私汤”。
在阿静的民宿里,每个房间都带独立汤池。抽起老厝的井水,通过热水系统加热,再加入姜和艾草等药浴包,住客就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泡温泉汤。“冬季是旺季,除了‘泡汤’,我们还设置了农村特色土窑、篝火、烧烤等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项目。”阿静介绍。
以潮汕情怀和独特的体验项目为核心打造出的民宿,其日常经营也需要销售技巧。民宿的店长小鑫是阿静的好友,主要负责民宿的销售和经营。在小鑫的生意经里,创意为本,但创意的落地不能全靠情怀。
一方面,小鑫注重外接周边餐饮、旅行社等合作商家,争取在线下形成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则是加大线上各大平台的推广力度,与达人、博主合作,保持每日不间断引流,着力宣传自家民宿的特色体验项目。小鑫提到,无论是线下商家的客户群选择还是各个平台的算法规则,都会帮助筛选出有“特色民宿体验偏好”的群体。可以说,如今民宿商家和客户群体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即使以“泡私汤”项目立于暂时的“不败之地”,小鑫也时刻思考着民宿经营的突破口。“接下来,我们会考虑推出客户定制服务,例如吃喝玩乐全攻略。”小鑫表示,“以客人为本,想客人所想,先客人而体验”是他们推出定制服务的核心,“我们当客人是朋友,向他们推荐的店铺必定是自己先体验过并觉得好的。”
这些年,许多像阿静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不仅带动了村庄的经济,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阿静表示,“不舍”民宿的员工都是十一合村的村民,他们在这里做保洁和接待等工作,无需坐班,时间自由,离家也近。她欣喜地说:“在圆梦的同时做点‘小生意’,还能助力乡村振兴,何乐而不为呢?”
南方+记者 陈斐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