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6日,荔湾区冲口街坑口村热闹非凡,大街小巷无不让人依旧感受着更胜春节的红红火火。红色的花灯沿街一直延伸到一眼望不尽的街尾,整齐的桌围欢迎坑口村父老乡亲把酒言欢,共度这一期一会的生菜(“财”)联谊。
农历正月二十六,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2024坑口生菜会暨坑口生菜会民俗文化展热闹开锣!传承300余载,在许多坑口人、荔湾人的心中,它的意义早已不再局限于一场新年祈福的盛大活动,而是联结乡邻情谊的重要盛会,是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向往,是乡民团结友爱的见证,更是文化经久不衰的传承。
百年盛会由来
坑口观音庙建于300多年前,该庙虽小(面积不足3平方米),却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1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珠江三角洲发生瘟疫,有一老妪自诩观音菩萨化身,教化人们食用生菜包可防瘟疫,乡民深信不疑,都按“观音菩萨”的指引去做。于是,人们到了每年春天都食用生菜包以防瘟疫保平安,更多的人相信在观音庙前食生菜包,将得到菩萨保佑。故观音庙前参加庙会的人日益增多,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每年必举行的坑口生菜会。
新中国建立后,坑口生菜会曾停办多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了举办,并成为市民的春游活动。后来观音庙重建,参加庙会的人愈来愈多,近年达十多万人,不少侨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台同胞亦借此盛会,回乡体会浓郁的乡风民俗,沐浴于祖国的巨变之中。
民国初期,坑口生菜会已成为广州及郊县的盛大庙会之一。早在2007年,坑口生菜会被列为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农历正月廿五子时开始生菜会活动进入高峰,由坑口醒狮参拜观音、参神后,乡众们争先上头炷香,此时场面最为热闹、香火最为鼎盛。
观音庙前虔诚的男女信徒则争相手持香烛,口念祷词,五体投地跪拜观音,或祈五谷丰登,或望夫婿财顺,或求子媳添丁,或保儿孙快长、阖家平安。香烟燎枭,添油资的罄声不断,参拜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传统民俗万花筒
坑口生菜会,寄托了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向往。“生菜包,包生财”“行过生菜会,富贵自然来”,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喜庆粤语梗,道出了广州街坊对坑口生菜会的期待。
观音借库
农历正月廿六是观音开库日。“借库”既向观音借东西,例如:借财、借运、借业,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工人开工,农民开耕,商人开业都有好兆头,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如果实现了今年所祈之愿,年尾还会去到观音庙“还愿”。
摸螺摸蚬
从前坑口村有五座古庙:北帝庙、观音庙、将军庙、三官庙和散脚观音庙,(除观音庙保留至今,其他四座古庙已拆除)。观音庙附近有一个大石槽,深约 1 米,灌满清水,放无数蚬螺。民间传说,怀孕妇女闭着眼睛一手摸下去,如果摸到蚬则生女,螺则生男。
生菜包
生菜谐音生财,相传以前在庙旁大片“太公园”里,茂密的大榕树下,以一个个竹编窝篮为圆心,一圈圈围坐着品尝生菜包,祈望食过生菜包之后来年顺景“包生财”,丁财两旺。
转风车
彩色纸制的风车是坑口生菜会的吉祥物,象征着转运和吉祥。风车转运,寓意转走霉运,迎接好运。
八狮巡游
正月廿六早上8时,坑口的两头狮子会准备在坑口牌坊迎接来自泮塘、盐步、增滘等友好村的舞狮队,再一同进行八狮巡游。9时,八狮先到观音庙参拜观音,再绕着坑口村巡游一圈。狮队鼓乐奏响,神采奕奕,八狮巡游送上吉祥祝福。大家纷纷靠近摸狮头,摸摸狮头,拿个好意头。
舞狮是百年来广东广大农村的主要民俗体育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是村的实力展现。坑口村男丁从少儿开始,就加入武馆(堂口、狮案)习武(功夫),最盛时有广义堂(后儿童体育团)、广成堂、广和堂、文学社四大堂口。
历史上,因各堂口师傅教练技高且严,村民认真力练,故狮艺精而武功扎实,威势力压群狮,位居崇文廿四乡之首。因为水神北帝是坑口的保护神,所以坑口醒狮一向为黑狮,打的是北帝庙的标旗——黑色七星旗。
1958年,为建公社会场、大队饭堂,各堂堂址与几间祠堂一起被拆除。虽然各堂口已不复存在,但坑口狮队一直坚持至今,不断发扬光大。
唱大戏
正月廿六早上10时,广州粤剧院、广州市文化艺术名家黎骏声工作室在坑口牌坊联袂表演《投江》《雨夜忆芳容》《徐策跑城》《再进沈园》《昭君出塞》《白龙关》等,一场场脍炙人口的粤剧粤曲,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充分展现出了居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融合乡史底蕴与都市生活
坑口生菜会起源于300多年前一个民俗传说,每逢农历正月廿六,用酸菜、生姜、韭菜、蚬肉混合炒熟,拌上冷饭,用洗净的生菜叶包好,沾上辣椒酱后食用就能避祸保平安,几百年来,代代相传。
岁月交替,万象更新!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今年,在呈现原汁原味民俗的基础上,冲口街道、坑口联社、坑口联谊会着手对生菜会进行创新表达,首次将传统民俗元素注入到现代艺术形式中,首创生菜会民俗文化展览,引入舞台表演和文化展览等当下喜闻乐见的形式,串联起生菜会习俗与人的关系,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与沉浸式参与感,让这场坑口村民的节庆活动,成为广大街坊、外地游客体验广府民俗魅力的文化IP。
用土法子办乡宴,用新方式说乡愁,赋予了生菜会新的形式和内容。让与“家乡”紧密相连的元素——乡宴、乡愁变得不再沉重。这场生菜会不仅是回忆和怀念的象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坑口村许多街坊邻里纷纷前往他乡谋生发展。
正月廿六,一场普普通通的生菜会联谊会,让多年未见的街坊邻居们又一次紧密联系,而生菜宴,更是大家谈天说地,交流感情的一次盛会。
伴随着生菜宴的正式开席,各方来宾或举杯庆贺,或手包生菜,会场里欢声笑语不断。其中,生菜包是生菜会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菜肴,来宾们其乐融融地将生菜叶铺在手心里,再将酸菜炒蚬肉、粉丝等食材舀入生菜叶中包好,送进口大啖品尝,细细回味这来之不易家乡的味道。
显然,以生菜为核心的坑口生菜会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凝结了乡邻民众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已经演变为彼此凝聚情感的文化纽带。接下来,冲口街道将以“留下记忆”“记住乡愁”作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点,持续组织开展好“聚美冲口”主题系列活动,如五月坑口乡约民俗文化博物馆、端午龙船街等,聚焦冲口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保护传承本土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强化本土文旅IP,以文旅活动带动广州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荔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