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粤皖京沪代表委员热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方+

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当属“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工作任务之首。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东、安徽、北京、上海等地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话题,说期待、话合作、提建议。

技术攻关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来源于基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兼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一德建议,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马一德认为,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加快基础研究步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努力形成一系列原创性创新成果,对于以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创新,为我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目前,中国生产的电视机占全球市场份额57%,液晶显示屏占全球70%。“电视机产业和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他说。

在李东生看来,中国制造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在大部分消费品产业建立了全球领先能力。“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新型工业化三大要素,共同铸就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他建议,制造业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更多创新赛道以及更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方面取得突破。

“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我们要紧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瞄准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着力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

因地制宜 持续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放眼全国,各地正根据区域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

当前,广东正大力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积极谋划5大未来产业集群,目前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四成。其中,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正向万亿集群产业迈进。

“粤港澳大湾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中国电视机和其他显示终端产业的发展。”李东生建议,要以新技术、新模式形成文化新业态,用5G、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等创新技术,拓展内容形态、创新节目模式,提升用户视听体验。

在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群集聚发展态势。“要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建议,长三角各地政府政策精准供给,加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对集群中“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带动和鼓励社会风险资金持续投资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

在安徽,以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陈军表示,要促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壮大新材料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未来产业集群,进一步夯实新质生产力载体支撑。

协同发力 为企业降低研发成本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正迎来突破性发展时期。”李东生建议,一方面,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结合,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优化教育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马一德建议,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和产业链梯度成长的培育体系,组织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攻克一批共性技术,为相关企业降低研发成本,让科技创新企业更高效组织和利用创新资源和要素。

马一德建议,拓展以民营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为纽带,以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围绕产业链短板和弱项,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投资并共建面向前沿科技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陈军表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把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数实融合”,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壮大的生态系统。

南方+记者 昌道励 郜小平

安徽日报 北京日报 解放日报 联合报道

编辑 李静娴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