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综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平实凝练。正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讲重点、讲概要,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民心民意。
而梳理其中的热词,可谓是“又划了一次重点”。“两会热词”年年有,但每年总有一些新期盼、新提法,既是透视未来发展路径的“风向标”,也是指引我们砥砺奋进的“参照系”。在1.69万字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盘点了“新三样”“超长期特别国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新质生产力”等12个“两会热词”,值得细细品读。
不难看到,今年的报告“含新量”很高。就章节安排而言,无论是将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还是科教兴国战略单列一章,均属首次,创新的位置更为突出;从相关热词来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将是重点发力方向。比如,去年出口增长近30%的“新三样”,就交出了一张亮眼的外贸“成绩单”;“新质生产力”社会关注度极高,处于妥妥的“C位”,各方也在加快部署;“人工智能+”属于首次提出,给方兴未艾的数字经济,带来更多想象空间;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开启了新的创新周期,而“未来产业”和“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都有一定前瞻性,必须抢占先机、向新而行。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作为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窗口,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方面着墨甚多: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可拉动当前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延续了去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定调,要求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有利于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实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正如黄守宏表示,“投资者是理性的,是要看中长期回报的。”如此种种,都释放了稳预期、强信心的积极信号。
民有所求,政有所为。最大程度地回应民生关切,历来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头戏。“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强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更加凸显以人为本;“高效办成一件事”牵引政务服务提档升级……从一张张“温暖清单”可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只是纸面上的承诺,更是一项明确的制度安排。值得一提的是,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礼包”。
方向已经明确,任务贵在落实。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奔赴“春天的盛会”,奋进的号角再次吹响。让“热词”迸发“热量”,将“施工图”变“实景画”,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