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再次兴起,广州如何打造“善城暖屋”新品牌?
今年,广东省民政厅的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将“推进慈善超市示范点建设工作”纳入2024年全省民政重点工作内容;而刚刚召开的2024年广州市民政工作会议暨高质量发展大会亦提出,2024年将打造11个慈善超市示范点。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于2003年首次出现在国内的慈善概念,将在新的一年里,再次在广州乃至广东多个地区掀起一阵慈善的新潮流。
与此同时,目前,在广州市民政局指导下,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接收社会捐赠工作站已在广州不同区域设立了6家善城暖屋(慈善超市),通过模拟超市购物时的体验,为困难群众免费发放生活物资,并融合了物资筹集、物资发放、义卖支持公益项目等功能。在善城暖屋(慈善超市),困难群众凭证一年可以自选不超过20件衣服、生活用品等物资。
但值得思考的是,慈善超市在国内已有二十年历史,在慈善超市过去二十年的发展中,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慈善超市可持续运营的突破口在哪里?而广州再次推广慈善超市时,可以在国内慈善超市的发展史里提取哪些经验,又可以在哪些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就以上问题,我们和中山大学传播学院与医学院双聘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周如南聊了聊。
问:我们看到,慈善超市在国内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早在2003年5月,中国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镇宁路开业。一年后,2004年,民政部连续发出两个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并积极推广面向社会困难群众的“慈善超市”,此后慈善超市在全国铺开。但我们也看到,虽然慈善超市的数量在短短几年间得到大幅的提升,但运营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慈善超市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足够的活力。
慈善超市运营的关键在哪里,过去二十年的经验给我们进一步探索慈善超市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周如南:慈善超市的初衷和出发点是好的,而它在短时间内的数量增长,一定程度得益于自上而下的推动。2004年5月,民政部签发了《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行政推动,国内迅速实现了慈善超市在多个地区的推广。但慈善超市落地后市民群众买不买账,关键在于慈善超市有没有精准对接在地困难群众以及社区的需求,每个社区以及社区的困难群众需求不尽相同,只有供需匹配起来,也就是做好市场化,慈善超市才能活起来。
那些很难持续运营下去的慈善超市,往往只满足了“慈善”的部分功能,同时忽略了“超市”的功能,多元性、丰富性和可持续性不足。而慈善超市要发展起来,就要有效实现多元性、丰富性和可持续性。这一点,是过去二十年慈善超市发展历史给我们带来的重要经验。
问:如何理解“只满足了‘慈善’的部分功能,同时忽略了‘超市’的功能”?
周如南:比如说,慈善超市的供给侧主要依靠捐赠,而捐赠的活力以及多元程度决定了货品是否充足。这时,我们要思考——大家捐赠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大家为什么要捐赠?我们经常扫码捐钱,知道自己捐了多少,可以申请捐赠票据,但捐物品怎么核价,如何通过有效激励带动大家捐物的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在供给侧保证捐赠物品的多元性。
此外,我们看到很多慈善超市的慈善模式主要针对困难群众凭证或凭券领取物资,但慈善超市同时需要具备“市场化”的元素,所以局限了消费场景。我们在做慈善超市时,同时还需要思考,普通人在慈善超市的消费场景是什么,只有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在我们看来,慈善超市最终应当实现自我雇佣和自我造血,而非靠政府购买服务。
问:有哪些慈善超市在这方面的探索比较好?
周如南:以2011年3月上线的善淘网为例,这是国内首家社会企业型在线慈善超市,它将电子商务和慈善超市进行结合,鼓励企业库存及个人捐赠闲置物品、库存样品等,并在线义卖,用户可以用原价的三折到五折就能买到心仪的产品。而善淘网的部分收入用来支持公益项目,同时,还聘用了残疾人,支持起就业融入社会。后来,善淘网还开设了线下店,目前看来,这种模式是比较稳定的。
而美国最大的慈善二手交易卖场“Good Will”是在1902年成立的,同样是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运营,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和企业捐赠的旧物,并把赚得的钱用于资助困难群体。到现在,“Good Will”已经形成相当大的销售规模,它们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并确保销售产品的保障,有市场消费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美国人都有过消费经历。
问:这两个慈善超市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周如南:其实,无论是“Good Will”,还是善淘网,它们之所以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相似的原因。在供给侧,它们有明确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进行捐赠;同时,他们在经营端雇佣了残障人士等社区需要支持的群体,这些人由于客观上的挑战,往往很难在正常的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而慈善超市提供了工作或实习机会,这里体现了公益的属性;从消费端看,购买二手物品其实也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实践。同时,慈善超市承诺将部分收入用于支持公益,从而形成良好循环。
问:所以,我们对慈善超市是怎么定位的,这对慈善超市的发展很重要?现在,越来越多地方开始讨论和关注“社会企业”,这对慈善超市的发展和完善会不会是一个机遇?
周如南:是的。慈善超市这种模式,本身注定了一定要融入“商业向善”的元素。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完整的慈善超市的核心定位不只是民政的物质帮扶救助平台,不仅仅是服务于兜底服务对象。它同时也应该吸引普通人来消费。如果光靠政府购买服务,是无法突破持续造血的瓶颈的。在我看来,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开始讨论“社会企业”,对慈善超市市场化运营而言是很好的机会——慈善超市本身需要以市场主体来运营,恰恰是需要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操作。
问:如果要以社会企业的角色来推广慈善超市,这时,其实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
周如南:对,更好的情况是由政府做好裁判员的角色,通过顶层设计制定规则方法,在社会上营造氛围,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局面。在各个慈善超市,各主体可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导经营策略方向,因地制宜。总的而言,慈善超市的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问:在你看来,广州接下来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探索慈善超市的高质量发展?
周如南:首先,我们要实现慈善超市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最好有网站,这样才能拓展影响力和消费群体。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嵌入线下大型超市或线上大型平台。其次,我们希望慈善超市的消费场景可以实现兜底关怀与普通消费者相结合。
此外,我们希望慈善超市可以在盈利与非盈利之间取得平衡。现在的很多慈善超市,由政府部门覆盖成本,但这是一个静态的输血模式,无法实现长久的发展,我们还是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企业的经营模式。
另外,在现在的慈善超市,其实可以在更多的环节里挖掘其公益价值,比如在员工培养和招聘方面,引入残障群体就业支持等方面的议题,通过培训和聘用残障人士,发挥慈善超市更大的公益慈善价值。
而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激励制度。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制度体系上如何设定激励机制,使大家有动力捐赠,使得慈善超市不断有爱心资源注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