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人工智能成了备受关注的议题。据南方+记者整理,至少有超过20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技术提交提案或公开发表观点。
这些提案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落地、法律建设等方向展开。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提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我国要实现产业持续升级,必须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充实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库。为此,他建议,要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此外,他还鼓励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会教培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训。
2024全国两会雷军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雷军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研究员张云泉也提出要将重视生成式AI教育。此外,还提出要集中AI芯片研制攻克算力瓶颈的相关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提案围绕大模型的应用和落地展开。
他表示,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场景元年,我国应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在一些垂直领域,不需要一昧地追求参数规模上的领先,百亿大模型已经足够赋能千业百行。眼下,探索大模型如何与产业和场景相结合才是当务之急。唯有这样,大模型的能力才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而在AI技术创新上,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要加快推动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的九项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微博CFO曹菲及知乎创始人周源提出规范AI数据交易及大模型的数据采集相关的举措,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在AI及安全等方面建言。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以及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等也纷纷围绕“AI+”建言献策。
南方+记者留意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过去一年我国在AI等技术投入和产出方面成果斐然。
从投入看,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
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
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南方+记者 许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