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明信片 | 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为什么强调因地制宜?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青的蜂

今年两会首次到团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又一次聚焦,再到全国两会共商国是时进一步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深入阐释,指导发展实践。

这一次,总书记重点讲的是“因地制宜”。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关键词?

(一)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那传统产业算不算新质生产力?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只有高科技、高精尖才够得上“新质”,传统则是“旧质”。

一些地方把传统产业等同于“低端产业”“夕阳产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鼓励退出甚至强令退出;而对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概念则一拥而上,“只追热的,不追对的”,不看自身基础,什么火就搞什么,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直指错误认识和观点,清晰表明了对传统产业的态度。

毋庸置疑,低端产业确实存在,但不能与传统产业画等号;传统增长方式也确实存在,但不等于要摒弃传统产业。

关键是要点燃科技创新引擎,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赋予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近年来,许多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实现“老树新花”,充分证明了“只有夕阳车间,没有夕阳产业”。

在理想汽车江苏常州基地车间,机械手臂进行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理想汽车江苏常州基地车间,机械手臂进行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二)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在此时专门强调“因地制宜”?

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只有构建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当今世界,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能不能构建起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胜负手”。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为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势如破竹,一路出海甚至反向合资?

因为中国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没有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就不能落地,经济的现代化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今年九项重点任务第一位。“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

指向都非常清楚,都是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京东物流郑州亚一物流园区,工作人员在拣选货物。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京东物流郑州亚一物流园区,工作人员在拣选货物。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产业振兴展开论述:“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各地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指明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再次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令人深思。

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因地制宜,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试图用一个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脑袋一拍,计上心来”。

有所选择,才能有所作为、取得实效。

因地制宜,强调的是立足实际,做好“特色”文章,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总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

在日趋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精准牵住牛鼻子”。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才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设计】刘玉洁

编辑 钟金秀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