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人才队伍建设和规范诊疗刻不容缓

21世纪经济报道
+订阅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韩利明 北京报道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如此定义肥胖症,“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受遗传和环境多因素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肥胖症流行率逐年攀升,为全球带来巨大的疾病与经济负担。为引起全社会对肥胖的重视,国际肥胖联盟(WOF)提出并倡导,将3月4日定为世界肥胖日。

聚焦国内,肥胖症也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按照世卫组织标准(BMI≥30kg/m²),中国肥胖儿童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肥胖成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现阶段,我国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肥胖诊疗规范化等方面仍存诸多问题,亟待引起关注并完善。

为推动我国肥胖防治的高质量发展,在2024世界肥胖日来临前夕,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肥胖大会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承办的“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暨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肥胖联盟的成立也受到WOF、美国代谢与减重外科学会(ASMBS)等世界各地的行业协会密切关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中国肥胖联盟集聚业内各专业领域专家,广泛地与WOF等国际行业协会对接,参考国际标准,完善我国肥胖诊疗人才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化减重管理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

人才短板亟待解决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多种并发症的公认危险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骨关节炎等。此外,据估计,2015年, 全球范围内,肥胖与高达400万人的死亡相关,其中肥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导致270万人死亡,同时肥胖是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已知3.9%的新发肿瘤跟肥胖和超重相关。

我国肥胖症和超重患病率也在急剧增加。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6岁~17岁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肥胖不仅损害人体健康,也在拖累经济发展。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为243.5亿元/年,预计2030年将达到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干预,以预防、管理、治疗超重和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展。

肥胖症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协同,在心理干预、运动干预、营养干预外,还包括中医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的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涉及多个学科和组织,比如社工组织、精神心理科、运动康复科、临床营养科、中医科、内分泌代谢科、消化内科和减重外科等。

但张鹏教授指出,我国前期对于肥胖诊疗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欠缺,“医学院校教科书少有涉及肥胖的知识点,毕业后教育阶段和继续医学教育缺乏系统化的肥胖医学教育培训体系,以减重与代谢外科为例,目前减重外科医生常由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或者其他外科医生转型而来。这类医生虽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湛的外科技术,但未经过系统性的肥胖医学教育,对于肥胖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缺乏系统性学习和融会贯通,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临床工作。”

由此看来,为保证肥胖诊疗高质量发展,提高患者服务水平,必须强化人才队伍培养,目前我国肥胖诊疗人才短板是一个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和WOF对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从事肥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培训。”张鹏教授强调。

具体来看,对于在校医学生,尝试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开设与肥胖诊疗相关的系统课程;对于青年医生,进行肥胖医学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和临床培训;对于已在相关专业具备丰富临床经验资深的医生,设计一系列课程强化培训,帮助其转型为肥胖诊疗专业人才。

建立规范化诊疗体系

肥胖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需要长期干预的慢性疾病状态,哪些人群需要减重?张鹏教授表示需要做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根据BMI分级,BMI低于18.5的人群属于消瘦型,需要适当增加肌肉量;BMI在18至24正常范围内的人群,策略是减脂增肌,体重在稳中少有下降;BMI在24至28范围内的超重人群,说明体重超出正常范围10斤至20斤左右,需要积极进行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让体重回归正常范围。”

“如果BMI超过28,就是肥胖症了,需要进行医学减重,包括药物、医疗器械、微创减重手术三种方法;若BMI超过32,达到中等肥胖程度,这相当于超出正常体重上限约至少40斤,这种情况下,药物和器械治疗往往难以达到足够减重,一般仅能够帮助减重约10至30斤,体重依然不能回归BMI正常范围内,所以建议进行减重手术,让体重回归正常。”张鹏教授补充。

据了解,减重手术是目前治疗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中国减重与代谢外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年手术总量已处于全球第一队列。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全国年度减重手术总数量已超过3万例。

“减重手术是肥胖诊疗体系中托底的项目,BMI超过32.5(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可降至27.5)的肥胖患者才能达到外科治疗要求,而且在此之前,建议肥胖患者可以先尝试一段时间饮食处方、运动处方,甚至中医手段等。在上述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再考虑进行外科手术。”张鹏教授同时强调,不存在“躺瘦”,术后管理与长期随访是维持术后患者长期处于健康状态的重要一环。

但实际上真正到医疗机构寻求正规帮助的肥胖患者并不多。一方面,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肥胖并未被当成是一类疾病,导致社会对超重人群关注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在肥胖诊疗方面尚未建立体系标准,患者难以找到相关科室寻求帮助。

据张鹏教授回忆,肥胖患者更多地散落在医院各个科室、健身房、甚至一些按摩馆,即使在医院,由于肥胖常合并多种疾病,患者常去其他科室看肥胖并发症,譬如在内分泌科看糖尿病、妇科看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子宫内膜出血、骨科看椎间盘突出、心血管科看高血压等。

“医生往往注重各自专科的疾病,而忽略了肥胖是导致相应疾病的根本病因。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医生逐渐意识到,诊疗合并其他疾病的肥胖患者,需要减重医生一同参与。”张鹏教授表示,“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临床诊疗缺乏统一的规范,治疗手段因学科而异,治疗方案随意性强,肥胖专科诊疗水平还有待提升。”

我国肥胖诊疗需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并向全国推广。而此次中国肥胖联盟的成立对于构建基于循证医学和医患共同决策的肥胖多学科诊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据张鹏教授介绍,一方面,中国肥胖联盟将从专业端建立一整套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和医学减重体系。另一方面,尤其现下信息化高速发展,大众接收到的信息良莠不齐,中国肥胖联盟也将从公众端做严肃的、负责任的科普教育。

(编辑:徐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