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车神”还是新手
不论你是行人还是骑车一族
在马路上看到货车、泥头车等大车时
都请自觉与其保持“友好距离”
毕竟它们有“三大”
体积大、质量大、盲区大
简单来说就是很危险!
除了我们自觉远离它们外
如何预防涉重货重挂车辆交通事故的发生
大型车辆驾驶员也需提高安全意识
严格落实“右转停让”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车辆右转时的行车安全隐患,货车驾驶员在路口右转或行经右转渠化匝道时,须严格遵守“一停、二看、三起步、四慢行通过”四个步骤。
停:大货车在路口右转时,无论前方是否有行人、非机动车过斑马线,都要在斑马线停止线前2米停车等候。
看:从左至右分别观察车辆左侧、车头前侧、车辆右侧是否有来车或行人进入盲区。
起步:确认安全后缓慢启动车辆。
慢行通过:驾驶员注意启动车辆后要不断观察左右后视镜,慢行完成右转弯,严禁急踩油门。
而货车违反相关规定
是有明确罚则的
处罚500元,记3分
大型货车行经无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未减速行驶的;
大型货车行经无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遇行人通过时未停车让行的;
大型货车在路口右转时,遇行人通过显示绿色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未停车让行的;
大型货车在路口左转时,遇行人通过显示绿色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未停车让行的。
注意车辆盲区
货车体型庞大,驾驶员坐姿较高,车辆前后左右均有盲区,尤其是转弯时因内轮差产生的“死亡弯月”。
▲泥头车右转弯时,与进入盲区的自行车发生碰撞
误入盲区,如临深渊
你以为你是安全的
事实上呢?
你以为
实际上
如果有人
大货车这样转弯
它的路径
待在内轮差盲区
理想情况:
互不接触
现实情况:
存在内轮差
危险情况:
致命右转弯
规避盲区危险
真的很重要!
小车、非机动车和行人
与货车保持安全距离;
不尾随满载或货物不稳定的货车;
注意货车内轮差,货车转弯时切勿靠得太近;
超越货车时应迅速,不迟疑;
不长时间在货车右侧行驶;
不与货车抢道、抢灯。
大货车驾驶员
转弯前应及时减速,多观察周围情况。一定要小心慢行,不要抢行,保持低速,多观察车身周围的情况,确保车身周围没有危险因素再前进,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类事故;
转弯时尽量转大弯,与人行道、路缘石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加装盲区摄像头或者凸面小圆镜,减少视觉盲区,在行驶过程中多注意观察;
一旦出现事故,及时刹车。
拒绝超高超载
货车本身就存在盲区大的问题,如果装载的货物超高超重,很容易遮挡后视镜的视野,扩大盲区,易诱发交通事故。
其次,还容易挤占车道,发生遗撒而危害道路安全,以及因急踩刹车导致车辆侧翻等交通安全隐患。
对于不知道货车核载是多少的
请参考以下规定
相关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四条,机动车载物不得超过机动车行驶证上核定的载质量,装载长度、宽度不得超出车厢,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重型、中型载货汽车,半挂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4米,载运集装箱的车辆不得超过4.2米;
(二)其他载货的机动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2.5米;
载客汽车除车身外部的行李架和内置的行李箱外,不得载货。载客汽车行李架载货,从车顶起高度不得超过0.5米,从地面起高度不得超过4米。
不疲劳驾驶
驾驶人疲劳时,会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动作呆板、手脚发胀或有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考不周全、精神涣散、焦虑、急躁等现象。
如果仍勉强驾驶车辆,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关法规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四个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二十分钟的,为疲劳驾驶。
不分心驾驶
分心驾驶就是驾驶员没有百分之百将注意力放到开车上,而是分了一部分精力到手头上的其他任务。
具体表现为——
认知分心(注意力分散、路怒症等)
视觉分心(看手机、看周边事物等)
听觉分心(与车内乘客交谈、打电话等)
行为分心(吃零食、喝水、吸烟等)
如何避免分心驾驶?
手机是驾驶人分心的主要原因。开车时不要接打电话,包括使用蓝牙耳机。如果必须接打,请将车转到安全区域后再操作。
开车前,将零散的物品存放在后备厢或一个固定的地方,以免在驾车时因物品四处散落而分散注意力。
尽量避免在车内吃东西或者抽烟,尤其是杂乱的食物。可以在驾驶车辆之前吃,或者到达目的地后吃。在驾驶时将饮料(如咖啡、水、奶茶等)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洒出。
去不熟悉的地方时,要在出行前设置好导航,不要在半路上急急忙忙修改路线。
乘车人员不要长时间与驾驶人聊天、大声说笑等,这样会导致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对突发的状况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安全指数堪忧。
照顾好儿童,不要让孩子影响到驾驶员安全行车。如果孩子年龄较小,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坐安全座椅的习惯,并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安装相应的安全座椅。
不仅货车驾驶员需要
遵规守法,安全驾驶
相关企业也须落实好主体责任
加强对货车驾驶员的安全培训
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别再让超载、不礼让行人等违法行为
成为交通事故的导火索
来源|深圳交通、深圳交警权威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