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湛江人是如何守护“国宝”的?

南方+ 记者

02:02

(跟随记者镜头,看看150多年前的湛江人民如何保护红树林?时长共2分02秒)

跟随记者镜头  看看150多年前的湛江人民如何保护红树林?

俯瞰雷州半岛,绵长的海岸线上镶嵌着一条“绿色腰带”,海风吹拂,“绿腰带”便娑娑作响,迎风挺立。

在湛江,“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红树林面积三分之一”的傲人名片无人不晓,而在这广袤的海上丛林中,仅有0.8%面积的坡头区乾塘镇北马围红树林片区,却保留着湛江人最古早的保护印记——禁伐葭丁碑。

   南方+ 杨证民 拍摄

跨越百年历史,让我们走进乾塘陈氏大宗,了解150多年前当地先民最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家园情怀。

正逢惊蛰,万物苏醒。陈氏大宗前,映阶碧草自春色,150多年前的禁伐葭丁碑静立于祠内。

   南方+ 杨证民 拍摄

禁伐葭丁碑高106厘米,宽51厘米,厚6厘米,碑文正楷阴刻直书,刻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历经多年风化,石碑上字体斑驳,部分文字已无从考辨。“全篇碑文共558字,已基本辨认出395字,尚有163字未辨认出。”乾塘村委书记陈田兴介绍。

乾塘镇东、南、北三面临南海,海岸线长达15公里,红树林的品种主要为海桑。元代,陈族之始祖宋状元左丞相陈文龙之曾孙,陈伯镇率家人择乾塘村而居。

   南方+ 杨证民 拍摄

乾塘村前为海埠,即今之北马围一带,乃三江汇合处。古时“汪洋白浪旁衡而震盗”(《禁伐葭丁碑》语),为抗击汹涌海浪对农田村舍的危害,保护家园和祖坟,陈氏族人在海滩涂上广种葭丁树,葭丁树一直延至西北吴川海旁,“使此地葭丁树苍苍”。

据族中长者所述及碑文所载,葭丁树成林后,时有人砍伐以作柴薪,族中长老曾出声禁戒,但效果不佳。清同治年间,乾塘陈族“合族议定规条以便世守勿替”,宣告世人“永不得斩伐葭丁”,并将条文刻石,名之曰《禁伐葭丁碑》,“立于大宗祠内”。

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乾塘人早已耳熟能详。“除了抗击风浪,保护屋舍不被海浪摧毁,古时逢年景欠佳,红树林结出的果实还帮村里度过饥荒。不仅如此,这里红树林下还有许多鱼、虾、螺、蚝……”谈及红树林,年近八旬的乾塘“老土著”陈奕滔滔不绝。

   南方+ 杨证民 拍摄

“乾塘自古宗族观念浓厚,村中男女长幼团结一心,若有子弟违反宗族教规,便会被族长带到宗祠教育、认错,这种最原始的环保意识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深入我们乾塘人骨子里了。”陈奕说。

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从古至今,湛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当前,湛江正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利用,建设“红树林之城”,为高质量发展赋以鲜明的生态底色。

一百多年间,从坡头乾塘的“禁伐葭丁碑”到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让我们看到了湛江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热爱,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采写】南方+记者 刘梓薇

摄影/摄像】杨证民

出镜】邓安祺

编辑 杨慧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