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山读懂一座城:千年越秀山下,绿美公园“颜值”提升

南方+

百米巨龙、福气盈门、巨龙呈祥、出彩湾区、繁花似锦……今年的新春灯会,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入园观赏打卡。

越秀公园还以“诗词里的广州”为主题,结合新春灯会,打造诗词灯会文化游园区域,让市民旅客在赏灯游园之余,品读广州诗词。

作为城市老地标,越秀公园是广州文脉起点,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以来,越秀公园在保留原有生态景观多样性的同时,讲好越秀山故事,并通过一些文化项目,打造属于公园的文化品牌。

越秀山之于广州的意义,远不止物理空间上的存在。是山,构建了广州的城市格局,积淀了广州的历史文化,塑造了广州的迷人烟火。

揽山入城:备受青睐两千年

越秀山,在广州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是绕不开的主角。

这座东西长一千多米,南北长一千一百多米的丘陵,是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起点。虽然越秀山的海拔只有七十多米,但它与广州的缘分却源远流长。

在岁月长河里,山与城的“亲密度”一直在提升。

广州城在建城之初,只有广州大剧院一般大小,而如今广州已经成长为一座超大城市。站在明代城墙遗址上眺望,曾经作为城市北界的越秀山,早已经被包围在城市中央。

越秀公园内有座“五羊石雕像”。相传,古代的广州,曾有五位仙人,骑羊带来谷穗,馈赠给居住此地的人们,以祝福五谷丰登,永无饥馑。于是人们将其称之为“羊城”或“穗”。

如今,越秀山每年有近千万的客流量。说起来,这座名山备受人们青睐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

而在历代羊城八景中,与越秀山相关的景观入选次数最多。

其中,元代“粤台秋色”、明代“粤秀松涛”“象山樵歌”,清代“粤秀连峰”和“镇海层楼”以及当代的“越秀远眺”“越秀层楼”“越秀新晖”,无不吸引人们登临题咏、雅聚怀古。明清以降,身在羊城的著名文化人大多留下登山诗作。朱彝尊、阮元、张之洞、朱次琦乃至近代的廖仲恺、黄节、叶恭绰等,都对越秀山念兹在兹。

1921年,孙中山倡议将越秀山辟为公园。1925年底,举行公园开放典礼,这便是越秀公园的前身。当时,公园范围仅限于镇海楼、百步梯一隅,只及今日越秀公园面积的六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越秀公园陆续扩建,开挖了北秀、东秀、南秀三个人工湖,成为广州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如今的越秀公园是在越秀山的基础上修建的。公园的规划布局充分尊重自然山水本底,形成自然式为主的七岗三湖的山水格局。

园内现存包括榕树、木棉、落羽杉在内的古树名木15株,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同时,园内种植大量乡土树种,突出景观林的季相变化,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公园内的部分建筑和植物造景等造园要素也体现了较高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广州没有太多高山,但却在千百年来,时时刻刻得益于山的塑造。城市的意义,在人们的彼此映照、文化的纵横舒展中完满。

山水人文:文化元素不断植入

因为山的庇护,让一部分中原文化随着南迁的进程得以保存,在广府地区继续发扬光大。

走进越秀公园西门,可以看见一段残存的明代城墙。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青砖布满绿苔,榕树在墙上盘根错节。抬眼一看,绛红的镇海楼巍然屹立。

“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这是静置在镇海楼中晋代砖刻上的歌谣铭文,是当时广州安定平和的见证,也是“广州”一词,首次在文物上亮相。

“越秀山,你是一座历史的山,也是一座文化的山。当我面对你时,我常常感到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凝重和文化的深厚。”考古学家黄淼章曾这样感慨。

地因人盛,文以学扬。

越秀山的麓贡院与书院,曾是广州文教中心。如今,当人们在山上流连时,也许还能听见岭南大儒湛若水、陈澧的讲学声,在古榕木棉中回响;可能还会看到文廷式、梁鼎芬、邹伯奇、于式枚等朝乾夕惕的身影,在参天古树间盘桓;或者还能感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少年意气报国雄心,在山间充盈。

文化进公园、文化在公园。近年来,随着大湾区的不断发展,不少公园的游览空间,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它们不仅赋能城市更新,还改变着人们的精气神。

东秀湖畔,一栋气质典雅的乳白色二层建筑,掩映于繁茂的大榕树中。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牵着妈妈,好奇地向店里张望;窗边静静读书的女孩,好像一幅拉斐尔的油画;文艺氛围吸引了诸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这便是坐落于越秀公园的“花城书房·陌上花开”。

2023年初,花城文学院落户“陌上花开”文化空间,人们在此感受文学穿越时空的力量。热爱广州的理由,如今又多了一个:去越秀公园,感受文学与日常的碰撞。人们与书香、花香相伴,在这个曾经书院星罗棋布之地赓续文脉。

当下,广州正以“绣花功夫”盘活文化空间资源,文化元素不断植入城市公园规划建设,越来越多像花城里·陌上花开这样的公园公共文化空间建成开放。它们是自然空间向社会空间转化与延伸,是自然、人、城市共生共存的缩影。

山城相依:探索“微改造、精提升”

走进越秀公园,三三两两的人群,喂鱼的、闲谈的、漫步的、打太极的……作家欧阳山笔下的岭南市井生活图卷缓缓打开。

越秀山守护着羊城烟火。人们与山为邻,与山共融,一座山,成了生活里最长情的陪伴。

越秀公园却是座名副其实的天然生态公园。走进公园到处是百年古木,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中。著名古迹“镇海楼”又名“五层楼”。“五层楼”不低,在“五层楼”上看市区,无边的绿色屏障挡住了城市的喧嚣和忙碌。

湖天一色,鱼虾在悠悠摇曳的水草间来回穿梭,黑天鹅、鸿雁在湖面嬉戏游弋,蓝孔雀在湖心岛惬意踱步,不时飞舞的蝴蝶和鸟禽,还有跳动活跃的赤腹松鼠……在这里人们会把有关城市的记忆甩在脑后,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然而山对广州的馈赠不止于此,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们挽留了来自太平洋的季风,于是广州终年多雨;它们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于是广州四季如春,也成就了广州“花城”的美誉。

即使在冬季,广州依然繁花似锦,人们还能带上家人、约上朋友一起“行花街、赏花灯”。

2月2日,被誉为广州春节文化名片的越秀公园新春灯会正式亮灯,千年越秀山张灯结彩、流光璀璨、绚丽壮观。

广州从1953年起举办“迎春花会”,越秀公园是历年迎春花会的举办地,每年除夕开始,与传统花市接续,成为广州人欢度春节的民间盛会。

自2012年起,越秀灯会成为“广州市迎春花市”的品牌活动。夜幕降临时分,越秀山张灯结彩,璀璨彩灯与立体花坛展示相结合,把青山绿水点缀得色泽艳丽、五彩斑斓。

此外,越秀公园还有各种展览,从1956年延续至今的菊花展,每年11月中旬都会吸引不少人前来观赏。从1994年至2010年,第1届至16届广州园林博览会主会场都设于此。

去年6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布了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越秀公园荣列其中。

继生态多样性建设后,越秀公园继续探索“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品质化、多样化湖岸景观、古城墙文化融入,以小变化、小改造、小更新,深化越秀公园生态多样性建设,提升越秀公园颜值,提高市民的获得感。

如今,越秀公园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打造广州地标式的大型综合类公园,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广阔的休闲游憩空间。

站在镇海楼前举目远眺,远望珠江蜿蜒如练,羊城锦绣,尽收眼底。今天,广州的千年之变,在越秀山漫长无际的成长史上,也必定不凡。

南方+记者 钟晓宇

编辑 程钰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