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文化汇聚博罗,“东江文明·先秦古国”文化名片呼之欲出

博罗发布
+订阅

2月28日至29日,惠州博罗县两会召开,文化发展建设引发热议。博罗县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打造“东江文明·先秦古国”历史文化名片,“文旅融合”“文化惠民”“文史传承”等更是成为两会热词。

博罗,这片土地沉积了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博罗县就有古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曾建立过缚娄古国——一个史料中记载的神秘国度,为东江流域熏染上厚重的文明基色,其历史真容和文化面貌已为越来越多的考古成果所揭示。根据银岗窑址、横岭山古葬遗址、园洲梅花墩等考古发现,博罗县是“缚娄古国”核心地,管辖地域包括今惠州、东莞、深圳一带。

2000年,横岭山发现的300多座古墓群。由此推测,缚娄国的核心所在地可能就在附近 博罗宣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中原文化的青铜鼎和铜编钟、铜甬钟等礼乐器物已经进入缚娄古国贵族的生活,呈现“钟鸣鼎食”,更说明这里曾有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文明程度与中原相当。这些发现证实了岭南在先秦以前并非“瘴疠之地”,其社会文明的发展几乎与中原同步,岭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横岭山墓群出土的青铜鼎,源自《博罗横岭山》

秦时博罗建县,是四大古县之一。两晋以来,博罗更是人文气息浓厚绵延、文化教育长盛不衰,葛洪在罗浮山行医炼丹、建庵著述,开一邦风化,奠定了岭南文化高地的根基。

位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博罗古城,更是各种文化交融汇聚之地。以缚娄文明为引领,当地贝丘文化、客家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交相呼应,随处可见名人、名居、名俗、古迹、古景、古祠等。古城内更是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触动心弦的故事,其中包括宫保尚书韩日缵、春秋魁为天下第一的张宋卿、国画名家卢振寰以及大批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

古城之外,上百个规模较大的古村落分散各地,袅袅炊烟绵延上千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这些古村落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布局形态、工艺精湛的建筑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闻名,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

博罗全县遍布着上百个规模较大的古村落 龙华镇供图

两会现场,博罗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启动实施东江流域博罗地区先秦时期聚落考古调查项目,加快打造“东江文明·先秦古国”历史文化名片。“复兴古国、古县文化,能够推动建立文化自信,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博罗县人大石坝团众位代表长期关注古国、古县文化挖掘和传承,对此深受鼓舞。

“尽管博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至今仍有不少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亟待解决!”博罗县人大石坝团众位代表认为,一方面,博罗文化城市形象定位模糊不清、缺乏特色,古国古县文化不明显,没有展现城市独有价值。另一方面,博罗历史文化遗产缺乏系统探源,还有比较大的挖掘价值和空间。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方面,尚未得到充分宣传、展示、规划建设和传承发展,公众知晓、参与程度都不高,导致历史文化遗产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未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这实在令人叹息!”

经过多次的实地调研,石坝团众位代表建议,要加大博罗考古探源力度,深入地了解博罗在先秦时期的文明特点和演变过程,持续推动博罗地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和缚娄古国文化研究,系统梳理博罗地区人类发展及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发展演进历程,挖掘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找出博罗文明的内核,再现古国风采,挖掘更多更有价值的文物。

在挖掘历史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还可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展示古国文化,可做好横岭山墓葬群遗址、银岗古窑址、园洲梅花墩遗址、葫芦岭贝丘遗址等实景展示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博罗县博物馆新馆尽快投入使用,突出展示博罗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古国古县历史文化宣传,提高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对博罗古国古县文明等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对博罗百姓的文化自信。

在制造业当家的背景之下,还可立足博罗县情,充分发挥当地独特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内涵等优势,重塑并复兴博罗制陶高地形象,形成具有博罗特色的产业发展合力,能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博罗古城街巷古韵悠长,干净整洁 王小虎摄

《博罗古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定稿,引发关注。“可建设铁炉巷历史文化街区,试点先行。”石坝团众位代表建议,铁炉巷是博罗古城最古老的历史街巷,是博罗县城东部进入博罗古城核心区的首条历史街巷,是博罗古城文化的承载地和展示窗口,可深入挖掘铁炉巷名人文化以及罗阳书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展示铁炉巷千年文化底蕴,规划建设韩氏大宗祠文化休闲公园、卢振寰艺术馆,恢复建设罗阳书院、张萱西园等。同时,注重招商引资,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植入文旅新业态,打造具有古风风格的网红街区,形成独具铁炉巷文化气质的主题街巷。

未来,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如何开展保护活化,从哪些方面发力?此次博罗两会透露出了不少的信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打造30个“缚娄书房”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深耕厚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缚娄古国文化,加快启动实施东江流域博罗地区先秦时期聚落考古调查项目;博罗县人大将对古城规划建设及古国、古县文化挖掘和传承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博罗县政协将围绕银岗窑址等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加快编撰《博罗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等文史资料,讲好博罗故事。

坐拥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近年来,博罗注重传承历史文脉,持续擦亮文化底色,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缚娄古国”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越来越被人熟知。缚娄古国墓葬遗址位于博罗县罗阳街道北部,周边藏有一片宁静、美丽的村庄。2021年,当地投入数亿元建设“缚娄山水”乡村振兴示范带。该项目由罗阳街道莲湖、田牌、杨梅、承粮陂、梅林五个村组成,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

缚娄古国墓葬遗址周边五村进行连片打造 罗阳宣供图

“我们致力于将五村串珠成链,正在打造全长35.4公里的‘缚娄山水’观光精品绿道。”罗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缚娄山水”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起点,这里重点打造缚娄文化驿站节点,设计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以缚娄文化为主题,打造缚娄文化展览科普的休闲场所。为了进一步展示当时繁华的景象,还将打造莲湖杨村坑节点,以缚娄古国古村民居为主要展示主题,表现古代郭城繁荣热闹的场景,场地景观设计以古时民居生活五大场景组成,分别为赏林、映池、听荷、画影、观山。设计将传统缚娄文化特征带入其中,以缚娄文化、古村民居、护城河等作为概念展开设计,展现梦幻的缚娄文化和文人雅士的野趣田园生活景象。

博罗古城遗址遗迹众多,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经过调查,新石器时代留下葫芦岭贝丘遗址,明清时代留下县衙(现博罗中学育英学校)、学宫(现老博中)、城隍庙(新街西侧)、罗阳书院(现罗阳中心小学)、罗阳城东城墙(现市级文保单位)、南门码头以及城门(小东门)等诸多遗址。

古城寄托着无数居民的情怀与记忆,古城更新更是民心所向。日前,记者从博罗县文广旅体局获悉,《博罗古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已经定稿。该规划提出,博罗古城将以“文化+旅游+城市更新”引领古城古镇发展新标杆,打造成大湾区高品质古城文旅生活体验地。具体而言,将以“四共理念”为引领,打造“四宜博罗古城”,实现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享、社区更新与景区发展共生、在地文化与新兴产业共融、政府引导与市场市民共建,打造“宜居”“宜文”“宜游”“宜创”古城。

博罗古城正规划打造成大湾区高品质古城文旅生活体验地

民间散落的百座传统古村落,正焕发蓬勃生机。博罗正加快环罗浮山等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借此串联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挖掘示范带各村文化、历史、人文风情、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让乡村各美其美,实现美美与共。其中,环罗浮山示范带成功入选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并获1亿元奖励。此外,博罗古村落共有5个古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全部完成挂牌保护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