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共公布了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博罗有8项上榜,包括:湖镇大鼓、公庄舞龙、横河花灯、横河大笼粄制作技艺、柏塘山茶制作技艺、麻陂肉丸制作技艺、罗浮山豆腐花制作技艺、湖镇上灯习俗。
详情如下: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惠州市第八批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惠府函〔2024〕6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市人民政府批准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4项),现予以公布。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传播和管理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对列入名录和其他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制定保护规划,明确责任目标,落实具体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附件: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州市人民政府
2024年2月28日
附件
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34项)
事不宜迟
一起来围观
↓↓
传统音乐--湖镇大鼓
锣鼓一响,喜事共享。作为博罗颇具影响力的大鼓代表,湖镇鼓文化始于宋代。相传,旧时胡氏族人居住的地方经常有野兽出入,特别在秋冬季节经常有野兽闯入村子,闹得村民不得安宁。于是,族人想出一个办法:擂大鼓吓猛兽。渐渐地,响大鼓吓退野兽发展成为喜庆活动。
湖镇大鼓寓意吉祥如意,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如今,湖镇每逢嫁娶、添丁、祠堂建成、入伙、开市等喜庆活动,尤其是在湖镇“上灯”习俗之日,湖镇大鼓助兴,村民擂鼓打锣相贺,十分热闹。
为了做大做强鼓文化,湖镇从民间精心挑选30支优秀锣鼓队,组成1200多人的“千锣百鼓”表演方阵。2017年元旦,湖镇举行首届“千锣百鼓”暨旅游文化美食节活动。“千锣百鼓”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规模最大的锣鼓展演活动。
传统舞蹈--公庄舞龙
“龙舞”是公庄镇民间流传一项传统舞蹈表演活动并代代相传,如今已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演方式。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不仅暗含驱瘟避邪的意愿,还演变为欢庆丰收和祈祝新年行好运的游艺活动。
公庄龙舞象征吉祥,每年正月,人们通过舞龙活动迎接新的一年正式开始,祈祷新春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祈愿千家万户平安幸福,前路康庄。
传统美术--横河花灯
横河“上灯”的春节习俗已传承数百年,而花灯就是这项活动不可缺少的主角。原来,“灯”的谐音为“丁”,添灯就意味着添丁,寓意人丁兴旺吉祥幸福。在横河凡是前一年生了宝宝的人家或村子都会在大年初八请上一盏花灯,敲锣打鼓沿街游行,在新春共同庆祝新生命的到来。
一个看似简单的“大灯”,工序十分繁琐,228根竹篾、998个绑扎点,全靠手工拼接而成。别致精美的花灯外围,还放着生动形象的泥人偶。“灯”的谐音为“丁”,添灯就意味着添丁。一年一度“上灯”承载着客家人“子孙承继、永续不断”的内心祈愿。
传统技艺
1、横河大笼粄制作技艺
在博罗横河镇,当地客家人逢年过节、新婚喜庆、添丁升学、乔迁入伙、宴席贺寿都少不了大笼粄。
大笼粄的读音与客家话“大本事”谐音,寓意着长辈对后辈的祝福。装大笼粄的竹笼是纯手工编织的,每一个格均为六边形,寓意六六大顺。大笼粄的形状为大圆形,寓意团团圆圆。大笼粄上撒芝麻,芝麻开花节节高,寓意步步高升。
大笼粄主要由糯米粉、冰片糖两种材料制作而成。按照横河人的民俗,大笼粄越大越好。做一个标准“一斗六”的大笼粄,要用糯米12公斤,片糖10公斤,经过浸米、打粉、融糖、搅粄、围蕉叶等10多道工序后,将粄放到大炉上隔水蒸12个小时才能制成。
2、柏塘山茶制作技艺
“柏塘山茶”远近闻名,据文献资料记载,博罗县柏塘镇种植山茶已有千年历史,如今连片种植茶树3万亩,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片种植茶叶面积最大的生态茶园,茶产业产值6亿多元。
生长在海拔700-1500米的山脉中,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使得柏塘的茶叶品质优良。从采茶→杀青→炒制→冲泡,纯手工炒制的柏塘山茶,冲泡后,久久不散的茶香气韵及耐人寻味的回甘口感,给你带来不同的味蕾享受。这,就是柏塘人世代相传的山茶技艺。
3、麻陂肉丸制作技艺
提及博罗美食,麻陂肉丸必须占有一席之位。麻陂肉丸的制作工艺距今已有近100年历史的传承,开创手艺的祖师爷李珠安,是民国初期麻陂镇永丰管理区甲龙村的村民,他用鲜肉自创猪肉丸子,并取名“麻陂肉丸”。麻陂肉丸经水煮后,不会膨胀反而口感更加爽滑,因而深受珠三角地区食客的欢迎,更有不少市民专门驱车过来批发。
麻陂肉丸的制作并不算难,但用料与方式十分讲究。首先,将新鲜猪后腿肉中的筋与多余的脂肪剔除,切片备用。
接着,用4斤重的铁棒对肉反复锤打四十分钟、近五千多次的捶打,直至肉片成为细滑肉泥。
麻陂肉丸讲究的是手打,挑战的是手打的耐性。因而,制作出来的肉丸十分爽口弹牙。
最后,加入胡椒粉、精盐、鱼粉等作料,提升肉丸的风味,增添层次感。
小小的肉丸,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是蕴含着浓浓的乡土乡情。象征团圆的肉丸,已成为博罗麻陂当地饮食文化的符号和记忆。
纯手工制作好后,鲜美的麻陂肉丸可采用炒、煮、焖、炸等做法,一般会用来做肉丸汤,或者做成肉丸米粉。无丸子,不成席。麻陂肉丸技艺,你值得拥有。
4、罗浮山豆腐花制作技艺
豆腐花是客家地区的一道美食,在博罗,山水酿制的豆腐花远近闻名,还流传着“来到罗浮山,必须尝一碗豆腐花,才算不枉此行”的说法。
客家婆山水豆腐花以鲜嫩著称,细嫩豆花入口即化,豆味醇腴,清甜可口。
近年来,经过机器换代、工艺改良、提升品质、拓宽宣传渠道等多方面尝试,山水豆腐花成为博罗远近驰名的美食品牌。
湖镇上灯习俗
扎根湖镇围村民心底的“买灯上灯”民俗,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仪式,一直为人称道。在湖镇各乡村,春节期间均要举行上灯活动,活动时族人敲锣打鼓挂花灯。
每年农历大年三十晚开始,大鼓就响起来;年初一,村里的灯头公(去年生了儿子的村民)敲着大鼓到各家各户去贺年,增添喜气。年初六凌晨四时,“接灯”的队伍便在古村的胡氏祠堂前集合。灯头公头戴插柏树枝毡帽,灯头婆身穿一身红色旗袍,在族长的带领下,队伍纷纷举着大旗、舞着麒麟、敲着大鼓到镇上指定的集市“请花灯”。
“灯头公”扛着两颗未去头和尾甘蔗,尾部系着几颗芹菜、葱蒜和一对大桔,意味着男婴将来勤劳聪明,健健康康,大吉大利。“灯头婆”挑着担子,意味着代代丰衣足食;担子里放着红枣、桔子、糖果、花生、柏叶、葱等多种寓意极强的物品。“买灯”队伍走街巷,敲大鼓,放鞭炮,浩浩荡荡,热闹非常。
买灯回来后,在祠堂为男丁点燃一盏煤油灯。有多少个男丁,就有多少盏灯。“灯”是特制的,年前便订做好。马兰灯有大有小,均悬挂于胡氏祠堂。另外一些写着“胡”字的小灯笼,添丁的家庭每家每户一盏悬挂于家中。
一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着一方的文化符号
博罗这些非遗项目
更是一代又一代勤劳的博罗人
努力传承的宝贵文化财富
为以上这些非遗技艺点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