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大湾区。
在拥有4114千米长海岸线、1963座海岛的广东,阳光、海浪、沙滩,几乎是每一座城市的标配。
这个海岸线长度与经济总量均位居全国首位的经济大省,麾下21座城市之中,有的城市以“江”为名——湛江、阳江、江门,也有城市以“河”为名——河源。
但叫“海”的城市,只有一座,它最年轻,天生“浪”漫。
珠海。
今天,迎来了它建市45周岁的生日。
45年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呼呼地吹进伶仃洋,曾经的渔村迎来了拥抱大海的高光时刻。
“挤”进万亿豪门
在珠海迎来45岁建市生日前,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可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3)》显示,在全国110座大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中,杭州、珠海、无锡、青岛、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济南、苏州位居前十。
这个排名基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治理保护等可持续发展五大类一级指标。
不难发现,这10座入榜城市除了珠海,都是“万亿城市”。
珠海。南方+记者 钱文攀摄
珠海是其中最“特立独行”的存在,它不像杭州、南京、济南或青岛,既非省会城市,也不是“计划单列市”。
但这一次,它却靠“可持续发展”挤进了“万亿城市朋友圈”。
或许有些出人意料,但对于熟悉珠海的人而言,却在情理之中。
珠海经济特区的历史,要从1979年珠海建市讲起。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国发(1979)第63号文,同意将珠海县改设珠海市,指示“要把珠海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商品生产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
一时间,春潮涌动,风华正茂。
人们对这座新生的城市报以期许的目光,珠海聚焦在闪光灯下。
珠海靠“可持续发展”挤进了“万亿城市朋友圈”。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45年前,珠海“一穷二白”,只有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但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建市之初,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成了首要大事。珠海首任市委书记吴健民前往东南亚参观学习,新加坡的规划给了他很大震撼,“当时我提出,规划总的要求就是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1980年5月,一场高规格的城市总体规划评议会在珠海召开,建设“南海海滨花园城市”自此敲定。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珠海建市之初,就融入这座城市的山川河流、城市肌理之中,刻进这座城市“DNA”中,绵延至今。
美丽珠海。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最“浪”的执着
作为广东的一分子,敢打敢拼的珠海人身上,也有着“以水为财”的朴素信念和笃定。
这深刻地反映在珠海人对“山清水秀”的执着与坚持之中。
留住绿水青山,留下宜居环境。南方+记者 钱文攀摄
从开始便为子孙万代谋,珠海先后出台城市建设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个不准”,为花园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珠三角开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时,珠海坚持对产业准入设置高门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陆续关闭200多个采石场,挡住大量重污染的“三来一补”企业,换来了时人赞叹:“珠海的空气可以罐装出口”。
但误解的声音随之而来。外界质疑:在其他城市纷纷走上粗放式发展道路之际,珠海为什么这么不切实际?
留住绿水青山,留下宜居环境,守护蔚蓝的海浪、沙滩与阳光,是这座城市浪漫的执着。
风物长宜放眼量。
而今,当粗放型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已不可持续之际,人们对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协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的珠海,曾经的质疑、误解在消解,信任在接受中增长。
海滨花园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一个45年前还被认为是虚妄的梦想,今天已被绿美的现实所替代。
“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景美”已成为珠海的标配,见证着珠海人对城市品质的执着追求。
珠海成了当代中国引领城市化建设、实现绿色崛起的典范。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笃定45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珠海保持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成了当代中国引领城市化建设、实现绿色崛起的典范。
百战归来再出发
前不久,珠海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五个奋进”目标,全力向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节点、未来技术的策源地、未来产业的集聚地、未来城市的样板地、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珠海更大贡献。
珠海,从来不惮于闯无人区,也敢于首开先河。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五个“奋进”,掷地有声,意涵丰富。
这是对珠海建始之初发展理念的一次呼应与押韵。
向未来进发,地处珠江口的珠海,从来不惮于闯无人区,也敢于首开先河。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四十年》一书中记录了1992年珠海科技重奖政策一颗“石子”投下,在全国泛起的涟漪:很快诱发连锁效应。辽宁、四川、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纷纷用现金、轿车、住房或家电奖励当地科学家。
全国各地问询的信封像雪片一样投向珠海,一批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集团也闻风而动,南下珠海。科技重奖后3年内,2.3万名科技人员、8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要求到珠海,5000多人次携400多项科技成果来珠海洽谈合作,吸引投资8亿多元。
时空轮转,30年后,这样的盛况正在重演。
2023年,珠海全年破纪录地引进各类人才达7万人。南方+记者 关铭荣摄
2023年,人口并不算太多的珠海,全年破纪录地引进各类人才达7万人,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的同时,也培育出珠海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0年,珠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1亿元;2003年,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3年,珠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200亿元。
四十五载云和月,百战归来再出发。
肩负珠澳合作新使命,迎接特区发展新未来。擘画好下一个45年,珠海必定要继续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拓展“陆海空”广阔空间。
【采写】南方+记者 林郁鸿
【海报】蔡如意
【策划】吴志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