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合集
#典型病例#中山一院
近日,中山一院泌尿外科罗俊航教授团队采用一套“组合拳”,综合应用多个术式成功为一位84岁独肾肾癌患者完成“极限”切瘤保肾手术,助其重获新生。患者术后第4天便可以下床行走,术后第7天日常活动、饮食等都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视频】高龄独肾婆婆 切瘤保肾获新生(视频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
肾癌消失25年后卷土重来
据了解,该患者是一位84岁的高龄婆婆,她早在25年前便因为左侧肾癌切除了左肾,最近检查中又发现右肾长了5厘米大的恶性肿瘤以及7厘米大的肾囊肿。
患者及其家属辗转了多家医院,但普遍的意见都是认为患者高龄、独肾且有十多年糖尿病史,肾脏代偿功能差,即使行切瘤保肾手术,由于手术中要阻断独肾血流引起肾缺血,肾脏很难从缺血损伤中恢复,容易造成术后肾功能不全,并且很可能出现尿毒症需要终生血液透析。
婆婆表示,她不希望接受手术后还要进行终生透析拖累家人,希望放弃治疗。但婆婆的家人不忍心就此放弃,经多处打听后得知中山一院泌尿外科罗俊航教授擅长高难度切瘤保肾手术。带着一丝希望,患者家属来到了罗俊航教授的门诊。
▲罗俊航教授分析患者病情
3D建模精准定位肾肿瘤区域
罗俊航教授详细了解婆婆的病情后,决定综合应用肾脏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和超选择性肾窦内分支肾动脉阻断技术的“组合拳”为婆婆实施“极限”切瘤保肾手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极大限度保护肾功能,避免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发生。
▲上图为正面观,下图为背面观;绿色为肾肿瘤,灰绿色为肾囊肿,褐色为肾脏
术前,罗俊航教授通过精心制作的肾脏三维重建模型精准确定了两支分支动脉直接供应肾肿瘤区域:一支为三级分支动脉和一支四级分支动脉。
“常规切瘤保肾手术为阻断肾动脉主干,为更好保护独肾患者肾功能,手术需要改为选择性阻断一、二级分支肾动脉,甚至超选择性阻断三、四级分支肾动脉,而越高级别肾动脉分支的分离阻断意味着手术难度越大。”罗俊航教授表示。
由于岁数大,手术前婆婆不免还是有些忧愁,但当她深入了解罗俊航教授团队既往成功救治的案例后,说道:“我相信中山一院教授们的专业实力。”
机器人辅助“极限”切瘤保肾
2月23日,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罗俊航教授为婆婆实施了切瘤保肾手术。他在肾门中央的肾窦深部精准确认和分离出供应肿瘤的三、四级分支肾动脉,超选择性阻断肾窦内三、四级分支肾动脉,在切除肿瘤过程中保持大部分正常肾组织区域的血供。
值得一提的是,罗俊航教授阻断分支肾动脉的时间仅9分钟,术中出血200ml左右,他以精湛的技术顺利完成了手术。
▲罗俊航教授团队为婆婆实施切瘤保肾手术
该手术的成功既为婆婆彻底清除了肿瘤又保护了肾功能,术后婆婆的肾功能良好,出院时血肌酐为95umoI/L(血肌酐133umol/L以下为肾功能正常)。在泌尿外科医疗和护理团队的精心照顾下,婆婆重获新生,笑容满面地走出了中山一院大门。
▲婆婆出院时为罗俊航教授团队送上锦旗与感谢信
据了解,罗俊航教授已为多位独肾的肾肿瘤患者成功施行切瘤保肾手术。他指出,独肾患者的切瘤保肾手术不同于通常双侧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切瘤保肾手术,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甚至需要终生血液透析。
此外,罗俊航教授提醒,肾癌就像个冰冷的杀手,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患者发现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所以建议大家要早期筛查出肾癌,每年做一次B超体检,早发现、早诊治,一般都能保住肾。”罗俊航教授说。
罗俊航
泌尿外科 副主任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政协委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擅长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肾肿瘤、前列腺肿瘤、膀胱肿瘤等泌尿系统肿瘤。临床研究成果刊登在《柳叶刀·肿瘤》、《柳叶刀·数字健康》等国际著名专业期刊,成果被国际权威临床指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肾癌指南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所采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主要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肾癌研究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首届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抗癌协会泌尿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
出诊时间
越秀院区: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来源:中山一院
校审:罗俊航
初审:章智琦
审核:梁嘉韵
终审:彭福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