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制“中山纪念亭”模型 展示古建筑文化

汕头政务发布
+订阅

作为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核心地标,中山纪念亭承载着海内外潮人的集体记忆。如今,它也成了来汕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点,其独特的榫卯结构,也尽显古建筑文化的魅力,备受市民关注。我市的古稀老人许裕明,就制作出“中山纪念亭”木制模型,传扬潮汕特色古建筑文化。

大红灯笼、红柱绿瓦、电线穿插,一座挂着“中山纪念亭”牌匾的全木结构八角亭陈列在许裕明家中。许裕明今年74岁,退休前是一名机修工。缘于对小公园亭的热爱和对榫卯结构的兴趣,他萌发了制作“小公园纪念亭”模型的念头。去年5月起,他就着手制作。

“因为我从童年的时候,一直是在小公园,居住在小公园周边,所以,我也经常和附近的孩子来到这里玩。另一个就是小公园现在成了这些海内外游客来参观必去的打卡地,所以,我就想着,那就将它缩小后,做成这个小公园模型样品出来。”许裕明说。

不过,这对一名七旬老人来说,并不容易。许裕明老人首先绘制出小公园亭的平面俯视图,然后进行“八角三方”角度连接“咬坎”的模拟实验,并用专门制作火烤热压木质亭瓦的金属模具来对实物进行热压。

“小公园原来的设计者、建造者确实还是值得我学习,他们在构思方面有很多的考虑,比如在这八个角,在每个角的三方连接方面,它利用‘咬坎’,这个就是它的特点,所以,当我要做这个模型之前,我就先尝试,模拟尝试做了一个三方‘咬坎’的试验。再一个就是这些亭的雨棚,因为是弧形的,这些木是平的,所以,我就考虑了用自己做的热压模具,先试验将这个板来热压,压成功了,这两项成功之后我才开始进行制作。”许裕明说。

制作过程中,许伯除了要克服年老眼花的不便外,还要自学线锯、雕刻等。但面对种种困难,许伯并没放弃,最终历时七个月,完成了这个精美的“迷你”版小公园亭。

“全部都是用榫卯,总共是有300多个榫卯,就按它这个小公园的制作技术工艺。”许裕明说。

许伯家中,我们还看到许多许伯用双手“还原”的大小工艺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带有潮元素的模型流传下来。

“我做出来是想着保留我对小公园的美好记忆。”许裕明说。

来源:今日视线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