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粤西粤北,新质生产力潜力在哪?|寻“新”记

政经观察
+订阅

超9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屹立在广东东西两翼海面上,“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储能”等新业态正加快布局;从正负极材料生产到电池回收利用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悄然成形;“一键”炼钢、畜禽用饲料蛋白替代研究,农业、金属冶炼等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加持下焕发新生机……在广袤的粤东粤西粤北,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浪潮正在涌动。

云浮罗定市微容电子生产的不同型号的MLCC,尺寸小的只有细砂大小。受访者供图

云浮罗定市微容电子生产的不同型号的MLCC,尺寸小的只有细砂大小。受访者供图

各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运用省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全面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力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为粤东粤西粤北后发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燕雨林建议,粤东粤西粤北应在市、县一级大力布局新兴产业,以新提质赋能地区高质量发展。

扬优势

向海而兴释放蓝色生产力

粤东、粤西直面南海,大陆海岸线超2600公里、占全省64.3%,海域面积28.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68.7%。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出“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拥有得天独厚海洋资源优势的粤东粤西,如何在建设海上新广东上实现新突破?

海阔天空,前景无限。粤东、粤西地市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将绿色能源产业作为海洋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发展以风力发电、装备制造、风电前沿技术研发应用为上下游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南海万顷涛,翼轮入云霄。在粤东、粤西海域,巨型风车矩阵昼夜不息、化风为电。在阳江青洲海域,一台12MW的海上风机,叶片长达100余米,一台风机一年可发电4500万度,能满足2.3万个家庭一年用电。

据初步统计,阳江、湛江、汕尾、揭阳、汕头等粤东、粤西地市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934.5万千瓦,其中阳江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全省最多。东西两翼海上风电场年发电规模达到数百亿度级别。

揭阳海上风电项目。受访者供图

揭阳海上风电项目。受访者供图

除建成项目外,粤东、粤西还在推动更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开发。

汕头纳入全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的装机容量达3535万千瓦、未来开发潜力超6000万千瓦,揭阳拥有1380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容量,汕尾“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海上风电1950万千瓦,阳江纳入全省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

庞大的海上风电开发催生了巨大的风电装备需求。

各市在沿海县(市、区)布局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带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

其中,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已有38个、总投资364亿元风电装备制造项目落户,汕头濠江区“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集聚了整机、叶片、发电机以及检验检测、大型科研装置等全产业链要素,揭阳惠来临港产业园已有国家电投、GE、远景、蓝水、亨通等风电企业落户,汕尾陆丰海工基地汇聚了明阳、中天海缆、江苏长风、天能重工等海上风电头部企业。

广阔的海洋,孕育着勃勃生机,成为海洋新产业发展的大舞台。

海面上发电、海底养鱼;风力富余时先将风电储存,风力较小、风电不足时再放电……在粤东、粤西,“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储能”等海洋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去年首期养殖效益不错,今年将继续投放约十万尾鱼!”位于阳江海域的全球首个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将海面下的风机导管架与智能化养殖网箱有机融合,实现一台风机“边发电、边养鱼”。

阳江风渔融合养殖平台“明渔一号”。受访者供图

阳江风渔融合养殖平台“明渔一号”。受访者供图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也在其他沿海市多点开花。

汕尾中广核(陆丰)风渔融合项目去年开工,揭阳选定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海洋牧场探索“海上风电+深水养殖”,湛江陆续投入使用“海威1号”“海威2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各市深耕蓝色经济、向海洋要生产力。

粤西阳江、茂名在新型储能产业上精准落子。

上个月,阳江(阳东)绿能示范产业园揭牌,该园区主要吸引面向出口、碳排放指标要求高的优质装备制造企业,力争打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茂名规划建设的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首栋标准厂房将于近期封顶,已有20家企业签订入园意向书,涵盖锂电池、电子元器件、电池设备等领域。

广东五大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提出,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重点布局以阳江、汕头、揭阳、汕尾为引领的沿海经济带深远海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集群。

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认为,发展海上风电在内的海洋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粤西、粤东相关地市在加大风电场建设的同时,应在先进风电装备制造、绿能示范园建设、风电场智能化维护等上下游重点突破,培育更先进的海洋生产力。”

拓赛道

县域崛起先进制造业

在人们印象中,粤东粤西粤北新兴产业基础较薄弱,科技含量不高。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近年来,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新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粤东粤西粤北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把“制造业当家”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积极竞逐新产业、新赛道。目前,一批电子信息、新能源电池领域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和数字经济等新产业在粤东粤西粤北成长起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在位于云浮罗定市的广东微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尘车间,一包包陶瓷粉末和金属浆液,经过精密工序加工成只有细砂大小的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每天,这里平均有数十亿片的MLCC供向国内外知名手机、电动汽车、消费电子生产商。

MLCC用途广泛。受访者供图

MLCC用途广泛。受访者供图

MLCC是电子信息产业不可或缺的元器件,此前一直由国外厂商把持着市场大部分份额。如今,一家山区县企业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国产替代,并成为科技“独角兽”企业,显示出粤东粤西粤北在先进制造业上的不俗实力。

云浮罗定企业微容电子自动化生产水平高,车间要求洁净无尘。南方+记者 陈锴进 摄

云浮罗定企业微容电子自动化生产水平高,车间要求洁净无尘。南方+记者 陈锴进 摄

粤东粤西粤北孕育先进制造企业,并不是个案。

在潮州三环公司,也处处展现出科技感。

公司研发生产的一个重要产品也是MLCC。据潮州三环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基华介绍,公司组织数百名工程师开展技术攻关,在高容量、小尺寸两个方向取得进展,实现从原来5微米介质层膜厚技术到1微米的技术突破。

除MLCC外,潮州三环还在陶瓷燃料电池(SOFC)研发上取得突破。“陶瓷燃料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低碳环保等特点。”邱基华说,“经过19年研发,公司掌握SOFC从粉体材料、单电池、电堆到发电系统的全链条技术,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潮州三环公司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潮州三环公司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粤东粤西粤北也成长起一批细分领域“单项冠军”。

“我们4.5微米极薄高端铜箔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在相同单位体积电池上可提升能量密度10%。”位于梅州梅县区的嘉元科技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监王崇华介绍说。如今,梅州梅县区的铜箔产业从单一材料向储能设备、电池、电站拓展,去年梅县区铜箔年实际产能达10万吨以上,占全国10.6%。

梅州梅县区嘉元科技极薄铜箔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梅州梅县区嘉元科技极薄铜箔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在清远英德,新能源材料企业佳纳能源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年产能达4.4万吨;在湛江坡头,聚鑫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球形石墨市场占有占率排全国前三;在汕头金平区,光华科技布局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入选全省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链“链主”企业。

攥指成拳、聚火成光,粤东粤西粤北已形成从正负极材料到电池回收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当前,AI迅猛发展,算力正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粤北韶关在算力中心建设上抢得先机。

趁着全国“东数西算”工程的东风,韶关成功跻身八大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深圳海量的实时算力需求,通过粤北韶关算力中心高速计算后实时传回,这种“大湾区数据、韶关计算”正加快成为现实。

截至目前,韶关已引进四大运营商等一批数据中心和59个上下游项目,总投资超2000亿元。据广东韶关数投公司董事长欧阳晓冬介绍,到2025年韶关将建成500万台服务器的实时算力中心,成为辐射华南乃至全国的实时算力中心。

韶关华韶数据谷。南方+记者 陈锴进 摄

韶关华韶数据谷。南方+记者 陈锴进 摄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云浮市新型智库专家招富刚认为,粤东粤西粤北诞生了像微容电子这样的硬科技企业,说明后发地区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同样大有可为。“粤东粤西粤北应坚定信心,抓住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珠三角对口帮扶的契机,用好土地、生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资源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集中,久久为功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实现突破。”

补短板

激活创新动能赋能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此前,创新资源不足,一直是影响粤东粤西粤北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目前,这一短板正在补齐。

据悉,目前粤东粤西粤北共布局有11个省实验室及分中心,覆盖9个地市,涉及材料、化学与精细化工、农业、能源等领域。此外,粤东粤西粤北12市也实现本科院校建设全覆盖。

各地省实验室、本科高校等平台正有效聚集高层次科研人才,立足当地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位于粤西的湛江,海洋牧场、海洋种业等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粤西首个省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的科研支持。

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受访者供图

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受访者供图

据湛江湾实验室副主任洪鹏志介绍,实验室主要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孵化。

目前,湛江湾实验室研发了湛江湾一号、海塔一号、养殖工船、渔旅结合型养殖平台等养殖装备,构建了“南海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库”,提出“适宜红树种植+生态水位调控”的红树林种养耦合技术解决方案。

在粤东揭阳,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揭阳分中心(榕江实验室)已汇聚一批由院士、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

据榕江实验室主任、广东工业大学轻化工学院教授陈旭东介绍,围绕揭阳绿色化工产业,实验室重点开展关键化工原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环保与安全技术开发等领域科研和成果转化。

榕江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榕江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在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灯塔实验室),李家洲科研团队正忙着浮萍蛋白生产加工中试平台建设。

据介绍,大豆及豆粕是生产家畜禽用饲料的主要蛋白源,广东大豆及豆粕消费深度依赖外部购买,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饲料供应和养殖业将面临风险。为此,实验室团队围绕畜禽用新资源蛋白的战略需求,开展浮萍蛋白源的生产加工和应用研究,同时开展微生物蛋白源全面替代豆粕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为养殖业摆脱对国外蛋白依赖提供研发支撑。

不仅是农业,粤东粤西粤北传统产业也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活力。

在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厂区,去年底刚投产的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以氢气为燃料和还原剂,使炼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对比传统高炉炼铁工艺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

科技驱动,韶关老工业基地也在智能蝶变。在韶关曲江区的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南股份”)车间,工人只需在操作室轻点鼠标,就能“一键”炼钢。

据中南股份制造管理部副部长邓增广介绍,企业还建设了智慧中心,能对炼铁的生产运行进行智能感知、分析、预测和决策,企业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万吨。

“粤东粤西粤北传统产业较多,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燕雨林建议,粤东粤西粤北传统产业应朝着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如养殖业,可将育种、养殖、流通、贸易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的双提升,也会催生出养殖业更高的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
粤东粤西粤北在行动

汕头:努力打造产值超7000亿元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加快汕头科学城建设。

韶关: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动韶关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

河源:做大做强“1+3”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力数字经济。

梅州:积极培育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先进材料千亿产业集群。

汕尾:推进深汕合作拓展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无边界、一体化发展,全面参与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建设;建设汕尾(国际)绿电创新示范基地。

阳江:打造更具竞争力的“4+4”支柱产业,推进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协同发展,建设中国(阳江)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打造绿能之都。

湛江: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新型储能产业规划布局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茂名:依托“茂名石化”升链、“零碳产业园”建链、“欣旺达电白基地”延链、“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拓链、“华南钛谷”壮链,以“五链”补链强链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清远: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积极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圈。

潮州:抢抓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风口,发展合成生物(生物基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循环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产业,打造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等2个百亿级战略产业集群。

揭阳:用好榕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废旧塑料裂解、氢能储能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在揭阳孵化转化。

云浮:大力实施科技攻坚“八项行动”,推动金属智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清洁能源、大健康等新兴产业成为新支撑。

【采写】南方+记者 张俊 魏钰 刘稳 黄林 叶志强 林露 纪金娜 黄韬炜 杨金凤 郭雨欢 林捷勇 范永敬

【统筹】毕式明 李卓


编者按: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发展热词。目前,广东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久前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也对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有何底气?如何探路?南方+推出《寻“新”记——广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观察》系列报道,本篇为第三篇。

■延伸阅读

布局五大产业,广东的“未来”在这里!

粤港澳大湾区,下一个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编辑 彭正子 李卓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