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这座乡村博物馆感受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

茂名网
+订阅

灿烂的农耕文明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而传统农具则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元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

很多以往的劳作工具已被取代

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化州市中垌镇坡头村委会扫秆坡村

有一座农耕博物馆

收藏了1000多件

蕴藏着农耕文化的老物件

既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农耕文化记忆

也守护住了乡村文化根脉

留住了美丽乡愁

近日

记者探访了

这座颇具规模的乡村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农耕博物馆的创办人张瑜,是化州市知名的企业家、教育家。早些年,张瑜留意到,由于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大部分年轻一代对以前的农耕物品日益生疏,对农耕文明的记忆渐行渐远。为了让人们留住对农耕古物记忆,留住一份美丽的乡愁,张瑜花费五年时间在家乡打造了这座农耕博物馆。 

走进扫秆坡村农耕博物馆

仿佛穿越回到了旧时光

该馆共有四层

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各层分门别类陈列着

锄头、打禾桶、犁、耙、

水车、织布机、竹担等

各式各样的农具

并附上短文介绍

展示出古人

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智慧

此外

还有轿子、煤油灯、

旧式放映机、风箱、旧式摩托车、

自行车、皮箱、旧式放映机、

喇叭、暖水瓶、立式照相机、电影幕布等

与生活相关的老物件琳琅满目

并结合人像雕塑将往昔

农村男耕女织等生活场景重现出来

一件件旧农具、一个个老物件

似乎在无声诉说着

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故事

农耕博物馆在2022年9月建成后,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化州市内外众多游客和附近村民慕名前来打卡。“早就听说这个乡村博物馆了,今天过来参观后被震撼到了,这里许多农具和旧物都是我年轻时所接触到的,看着十分亲切。以后还要带孙子们过来看看,让他们也了解一下以前的岁月。”当天,前来参观的莫叔激动地对记者说。

面对农耕博物馆带来的流量,坡头村委会正谋划将“美丽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通过不断完善博物馆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景点,推动农耕文化和乡村观光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注入新的动能。

怎样?趁周末

带上家人、朋友一起去

农耕博物馆参观参观吧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温国 通讯员 黄景隆

图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积均


来源:茂名网

编辑:刁爱惠

初审:陈天豪

终审:温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