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子涵
《港漂记忆拼图》是香港青年作家吟光实践“分布式叙事”的文学新作。当我们以猎奇心理翻览全书时,一场关于阅读的冒险会悄然降临。音乐、跨媒介剧场、声音景观与叙事文本的整合,这种新颖的形式对当前的青年读者很具诱惑力,这是一种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创新叙事。如吟光所提倡的那样:我们要讲“未来的”故事,还要“未来地”讲故事。这本书正是一场立足时代、对话未来的先锋实验之作。
《港漂记忆拼图》 吟光 著 作家出版社 2023年8月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探讨了媒介对童年概念之出现与消逝的重大影响,其实文学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与媒介紧密相关。从便于记诵的口头文学,到掀起文学巨浪的印刷书籍,再到如今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随着媒介的更迭共融,文学生产与传播的路径不断突破更新。如何“讲故事”,蕴藏着多种可能性。
“分布式叙事”一个最为直观的特征是跨媒体叙事。多元媒体在艺术边界寻求合作效益的最大化,共同为读者提供一场缤纷的感官盛宴,打造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
《港漂记忆拼图》前几部分由篇首曲、跨媒介剧场、声音景观组成。融合艺术朗诵加篇首曲,是文本四个篇章的缩影,歌词以提问、对话与独白的方式展开,不同风格的背景曲风则烘托各种气氛,两者共同编织出现代都市中移民的精神图景。音乐第二部分,普通话与粤语的交替问答尤其具有画面感,似乎听众就在不远处,从语气中感受人物情绪、推测面部表情。声音景观《荒·生》是对中国抒情传统与古典美学的复归。
“分布式叙事”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则是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和交互式、沉浸式叙事。前七篇从不同的人物视角采用第三人称进行记述,各色人物承载的悲欢离合,但最终都汇聚在香港这座城市之中,呈现那人那城的烙印。书中关于港漂记忆的描摹是由多组人物视角提供的,不同的视点揭示多种复杂的情绪与处境,故事的延续与主题的思索随之展开,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流动的人物视点消解了主角与配角、主线与支线的界限,每个人都是主角,他们的声音与情感同样得到重视。
或是由于亲人、恋人、同学的关系,或是因一次巧妙的偶遇,这群人的生活网互相交织在一起,多重视角进行协调重塑。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最后一篇“记忆拼图”。作者将时下流行的社交桌游“剧本杀”融入作品,借用这种游戏场景,最大限度地召唤读者。与由书中人或旁观者讲述的传统方式不同,这种新的叙事范式——交互式叙事与沉浸式叙事,创造出一个开放多元的阅读机制,文本只是架构一个统一的世界观,读者升级为讲故事的人,由他们进入不同的角色,如演员一般沉浸在“他人”的身份之中并参与故事的构建,再通过互动机制不断强化,以至能够决定剧情的走向。
文学创作的探索,表现为文体的革新。今天,孕育文学的土壤更为肥沃,尤其是各种新型科技与新兴观念的灌溉,文学需要在新环境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港漂记忆拼图》所体现的“分布式叙事”是当前文体领域的先锋,具有鲜明的“未来”特征,并在文学的十字路口树立了一块神秘的地标,不知道这场直面未来的文体实验,能否指引出一条迷人之路来。
(作者系暨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