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近日,创作于700多年前的一篇古文《送东阳马生序》突然火了!
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感慨:“终于读懂了《送东阳马生序》”。
有网友的文案是这样的:
“你后悔过吗?儿时初读《送东阳马生序》只觉得晦涩难懂,直到跨越过人生不同的阶段、一道道坎,蓦然回首,才略懂其意,虽年幼家贫,但仍不知上进,再回首,已过而立之年,方知知识之重要,然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真可谓初读不识文章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那时年少无知的我们,理解不了《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苦读的深义,觉得读书无趣辛苦,所以贪图玩耍、不以为意。
直到后来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备尝艰辛,才在痛悔中明白:
读书虽苦虽累,却是最好走的路。
《送东阳马生序》如今被刷屏,不仅仅是因为它成为了许多人内心的共鸣,更因为它所描绘的奋斗精神和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
01
《送东阳马生序》中,一代大儒宋濂讲述了他艰苦求学的亲身经历。
宋濂自幼酷爱学习,但因为家中贫困,无书可读,于是经常向藏书人家求借,然后逐字逐句抄录。为能按时还书,即便是天气严寒、砚池结冰、手指冻得无法弯曲也不敢懈怠。
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学说,于是四处找老师请教,独自背着书长途跋涉,顶风冒雪行走于深山之中,冻裂了脚都没有察觉。终于走到学舍,四肢已经僵硬,喝了热水,盖上被子,很久才暖和过来。
宋濂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周围的同学锦衣玉食,身着破旧衣裳的他依然坦然处之。因为他自知心中最高兴的事是能学习,而不是物质攀比。
就这样,宋濂凭着寒窗苦读勤且艰的意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后来还被任命为太子老师。
他用自己的这段求学经历劝勉后辈,如今他们在太学学习,衣食无忧,条件优越,更应该努力学习。
如今我们的学子求学也像马生一样,不必深夜抄书、不必长途跋涉,更不必经受严寒之苦。
既然如此,又有什么理由不刻苦读书呢?
有句话说得很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有一鸣惊人背后,必然是日日夜夜的勤勉和奋斗。
麦子破壳难,稻谷抽穗苦。
只有先经历过了这段被苦难淬炼过的日子,你才能破茧成蝶,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拥有你想拥有的人生。
02
当代,也有现实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陈时鑫,出身于四川凉山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干惯各种农活:插秧、割谷、喂猪……
为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他利用农活外的一切时间读书学习,周末还上山捡菌菇和摘茶叶来赚钱买书。
初中三年,为了省钱,他每天骑车十几公里,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
冬天脚生冻疮、夏天雨灌鞋筒……种种艰难,从未让他放弃。
终于在努力多年后,他考上了南京大学。大四的时候,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全奖直博录取通知书。
还有那个“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的黄国平。
他整个童年,都笼罩在贫穷的阴影之下。
但他没有退缩逃避,而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去读书,去与之对抗。
最终他胜利了,凭着一纸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黄国平博士毕业时与导师合影。
其实,说到抱怨读书苦,浸润在苦难中的他们比谁都有资格抱怨,但他们没有。
为什么?
因为人生原本灰暗,若抱怨,便是自熄炬火;
因为命运原本不公,若不读书,便是自甘平庸。
只有脚下的书本,才能垫高你人生高度,让你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
只有见识,才能化作庇护你的大伞,带你穿越风雨,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03
网上有一个关于“人生十大憾事”的投票,得票最多的选项赫然写着:
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
这个回答,是800多万人的悔恨,也是800多万人留下的警钟。
现在有书可读的孩子们,比这些人都幸运,因为他们还有机会。
请记住,没有吃不了的苦。今天的苦读,明天会感谢那些吃苦的岁月。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如果你还在悔恨少年时没有努力读书,不妨设想自己做回少年,再与宋濂促膝长谈,重新整备,把学到的人生经验,用到此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珍惜当下,把握时光,用行动拥抱生活,不辜负自己的一生。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每晚一卷书、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湖北日报网
【主播】张家驹
【录制】黄泽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