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在澳门的工作,
“80后”夫妻爆改农家小院。
没有珍馐美馔,
却引来云来食客…
one。
夫妻返乡创业 做起特色小吃
菉猗堂古建筑群藏着皇族记忆,
接霞庄展现着岭南乡村的独特风情……
斗门镇600多年历史的南门村,
饮食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
艾饼、锅边糍、叶仔糍、咸角仔是不少当地人刻在DNA里的美味之一,那口咸香或者鲜甜,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那些传统小吃,在南门牌坊旁的小巷子里的小馆——“传承居”都能找到。慰籍着左邻右里的味蕾,也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尝鲜。
店主人赵卫强、黄春燕是本村人。这对“80后”夫妇,从小就跟着长辈,边帮忙边学做着小吃,这些手艺到如今派上了用场。
他们原本在澳门做销售,2017年选择返乡,几经摸索,去年决定开店经营。
“为什么放弃城市,作出新的选择?”面对这样的问题,黄春燕会莞尔一笑回答道:“现在会做这些小吃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而在我看来,它是家乡的独特味道。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它。”
TWO。
爆改农家小院 厚植乡土情怀
小小一家夫妻店,
装满了属于斗门的滋味,
也承载着他们的乡土情怀。
“传承居”是赵卫强夫妇用自家院子改造的。平整土地、砌墙搭屋、水电安装、装修布置……六七个月下来,小店终于有了想要的样子。
露天小院,田园风情——长寿花、三角梅、杜鹃、菊花开得肆意灿烂,小狗怡然自得地晒太阳,宾客友邻轻松闲聊。家的那份亲切,在这能找得到。
走进店内,古木雕花柜、手风琴、竹编菜篮,许多物件都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些物件都是我们特意淘回来的,有的都是‘爷爷辈’了。”赵卫强如数家珍,“你看,这是《赵氏族谱》,客人翻翻能更了解南门,读到赵氏族人的故事。”
“老板,要一份锅边糍。”“我之前订的烧鸡和五花肉可以了吗?”饭点时分,店里陆陆续续来了客人,除了村民,更多是澳门、香港、佛山、中山、江门的游客。
“街坊和游客来吃、爱吃,就是我们开这个店最大的收获。”黄春燕有些自豪。
THREE。
采用手工制作 满载童年回忆
烹饪出能勾引舌尖的美食,
或许用心是最大的秘技。
赵卫强夫妇依旧手工制作,
只希望保持着“家的味道”。
“味道好才有‘回头客’;信誉佳才会‘我找你’;口碑好才能‘客带客’。”黄春燕说,那是她所认同的经营之道。
看似简单的小吃,想要“味道好”,做起来“看不见”的功夫就不少。每天凌晨4时许,二人就忙开了,备菜、揉面、炒料,做艾饼、包咸角仔、制叶仔糍……
01
锅边糍
一碗咸香的锅边糍,是斗门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滋味。
“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午间小食。如今大家都用上煤气炉了,锅越来越小,会做的人也越来越少。”黄春燕说,为了更正宗,自己跟村里长辈学了很多次。
先把虾米、鱩干、番薯、腊味等烹饪成上汤,再把和好的米浆沿着圆锅一圈圈地淋在锅壁,再把糍铲下与上汤一起煮熟,就成了味美的“锅边糍”了。
02
叶仔糍
叶仔糍讲求“叶”的芬芳,需要用现采的粽叶或树叶,让糍中沁着自然的香气,安抚吃货当时当令的躁动。
“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叶仔糍。那时正值农闲,大人才有空去做。”黄春燕回忆道。
用糯米粉包裹花生蓉、虾米、葱花等制成的馅料,装入树叶中上锅蒸熟,口感香糯,甜而不腻。
03
艾饼
每年春分至农历四月初八时的艾草,尤其鲜嫩、清香。爱吃的斗门人当然不会放过艾饼这一时令美食。
“艾草有理气血、逐湿寒的功效,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摘,但清明前后仍是制作艾饼最佳的时节。”黄春燕介绍道,艾饼制作工序比较复杂,费时费力,往往要一大早就起来准备。
将青艾嫩叶煮软滤净后,加入糯米粉拌匀捏成饼状,包入椰丝、猪肉、芝麻、花生、白糖等馅料。上锅蒸熟后,艾饼色泽深绿,食之有淡淡的艾草清香。
“传承居”虽然主打斗门传统小吃,
店老板也不忘创新菜品,
推出“卜卜脆五花肉”
“炭木烧鸡”等美味。
04
卜卜脆五花肉
精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条状,用秘制调料腌制两三个小时后,放入炭火炉中烘烤。
出炉的那一刻,香味简直能把吃货的魂勾走,趁热咬下,焦香酥脆、肥而不腻。
05
炭木烧鸡
在红炉中炙烤,有高温的助力,味蕾终将会被诱人的美食征服。
3斤左右的鸡,遇上炭火,已逐渐变得焦黄油亮。趁热大块朵颐,外皮香脆,鸡肉鲜嫩多汁。
FOUR。
匠心守护美味 热爱成就事业
用“慢”手艺,
守住传统老味道。
以执着努力,
成就自己的事业。
一份热爱,总能成就一番事业,也能得到认可。在去年的“斗门镇最美系列之最美乡村工匠评选”中,黄春燕被评为“美食传承人”。
今年,黄春燕把布渣叶做成了店里茶水的“标配”,将菜茶加入时令菜品中,希望借此推广斗门传统民俗——“正旦晚煮菜茶”。
“听村里老人说,这一民俗已在斗门地区流传两百余年。约定‘正旦晚’允许未婚女子到田间地头采摘青菜,然后拿回家来煮菜茶与朋友分享。”黄春燕一边介绍,一边为我们示范起了菜茶的做法。
待水沸腾时,黄春燕将大葱、香芹、空心菜等多种菜放入水中,同时放入少许布渣叶,用文火加以烘煮。不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菜茶,便新鲜出炉。
“布渣叶需要去上山采摘,挺麻烦的。但我觉得煮菜茶体现了我们南门村乡情友好、民风淳朴,值得传承,辛苦一点也没什么。”黄春燕说道。
或许“人间有味是清欢”,就藏在小小的美食中。黄春燕说,希望家乡的这份味道,能“刻”在更多人的心里。
乡间院落炉火熊熊,
升腾的是人间气息,
也是传承的一份炽热。
【来源】今日斗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