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登央媒的泗纶竹蒸笼,魅力何在?

南方+ 记者

2月29日,经济日报刊文《短板如何变成“潜力板”——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调查》,在正文第三部分“让一个个乡镇‘活’起来”点到了罗定市泗纶镇。

原文提到,“广东把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作为重要内容”,在后文以泗纶镇为例:“罗定市泗纶镇的竹蒸笼是一项非遗竹编手工艺,当地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为切入点,带动泗纶镇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这已不是泗纶镇竹蒸笼第一次站在央媒的聚光灯下了。

2022年8月,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在《我的美丽乡村》栏目播出《竹香满罗定》;2023年12月,新华社客户端发布视频《广东泗纶:非遗竹蒸笼的向新而生》;2024年1月,中国新闻网图片报道《探访广东罗定“蒸笼小镇”》,后又发布通讯《走进“中国竹蒸笼之乡”:寻找那抹餐桌上的清香》,描写了竹蒸笼产业的现代化和“出海记”,随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转载此文。

此外,中国侨网、南方新闻网、南方都市报、N视频、南方农村报,《广东经济》、云浮融媒、罗定融媒等均以文字、视频等形式报道过泗纶镇的竹蒸笼。一个“中国竹蒸笼之乡”的形象得以建构。如今,出口海外的平均每10个竹蒸笼中,就有8.5个产自泗纶镇。来自山林的小物件,在世界刮起了“风”。

图说 受访者供图

魅力源自传承,产业与非遗传承携手共进。

竹,是泗纶人的集体记忆,更是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在泗纶镇,一直流传着“织蒸笼,唔忧穷”的俗语。如今,这句话有了新的注解。据统计,当地已建成蒸笼专业村7条、蒸笼专业街4条、蒸笼龙头企业3家;全镇从事蒸笼加工的人员达1.2万人,年产蒸笼约8500万只,蒸笼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和85%,年产值超3亿元,每个农户编制竹蒸笼年收入约4万元。

从选竹、破竹、削片、烘片、晾晒、定型、打磨……到最后的编制、成品,泗纶蒸笼选料严格,工序复杂,传统手工艺守住了其宝贵的品质。

在传承中,泗纶蒸笼乃至竹编都日渐丰富,凭其“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甚至成为时尚的家居饰物和馈赠佳品。

图说 受访者供图

魅力源自地标产品的认证,凝缩一方精华。

泗纶镇位于云开大山脚下,这里罗竹(又名沙罗竹)连绵不绝,风卷碧波起。罗竹修长挺拔,竹节较长,径大、壁薄、柔韧,并且带有一股天然的竹香,因此被视作一种极佳的环保编织材料,深受广东厨师乃至世界各地中餐厅的喜爱。

走进泗纶镇,就来到了竹的世界:竹林层层叠叠,竹蒸笼等竹制品随处可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镇上大大小小的村子,都开始将编制竹蒸笼当成了主业,随即进出口公司便开展了泗纶蒸笼的出口业务,当时全国80%的蒸笼出口业务都在这里,泗纶蒸笼销往港澳以及世界各地,“但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找到泗纶蒸笼”。

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追求环保,流行用竹制蒸笼作炊具,而且竹制蒸笼成本低,无污染,有益健康,泗纶蒸笼的海外贸易逐渐兴盛。

如今的泗纶蒸笼,不仅是国内“蒸”功夫的首选,更远销海外,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泗纶镇也被誉为“中国竹蒸笼之乡”。近年来,坐拥优越生态资源的泗纶还以打造“竹梦稻香·药果满园”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聚焦特色农业、生态文旅、资源能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说 受访者供图

魅力源自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蒸”字诀。

一直以来,蒸制美食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装在精致的圆形竹蒸笼里的粤式茶点,还是普通人家蒸鱼蒸糕等家常小菜。只要轻揭蒸笼盖子,食物的鲜和竹的清香扑面而来。

用竹蒸笼蒸煮食物,蒸汽水不会回流,竹制的笼屉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不易变馊,保温久,并且既保存了菜肴的原汁原味,也包含了糯、嫩、鲜、香等多种复合的口感。这种健康而美味的饮食方式使得泗纶蒸笼畅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当用起竹蒸笼,中式美学也就影响了更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示范区(广东罗定)筹建工作通过验收。目前,罗定已获批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分别为:罗定稻米、罗定肉桂、泗纶蒸笼、罗定皱纱鱼腐、罗定豆豉。

青青翠竹,拔节而成。泗纶的小小竹编,演绎了乡镇“活”起来的故事。编出了多少人的儿时记忆、故乡情结,连接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文化传统。相信,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将有更多“千镇蝶变、万村富美”的图景展现。

【文字】南方+记者 崔洪铭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会玲 李卓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