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氢新丹灶,赴一场千亿之约

南方+ 记者

1

文/林洛峰

氢能,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改变着丹灶。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上,佛山市南海区正式发布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的培育“路线图”,丹灶镇作为南海氢能产业的“主战场”,因此有了更清晰的产业培育目标和路径。

在佛山冲刺“工业4万亿”的头年,南海许下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千亿之约,丹灶也扛起了更大的使命:这不仅是要做大产业堆头,更要在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上做出示范;面对产业和科技的发展需求,丹灶也要释放城市发展的磅礴动能,形成更优良的城乡空间格局,更好地服务产业和人才。

迈向新征程,奔赴千亿之约,丹灶做好准备了吗?

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上,佛山市南海区正式发布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的培育“路线图”。戴嘉信 摄

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上,佛山市南海区正式发布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的培育“路线图”。戴嘉信 摄

1

1

在2月28日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上,佛山仙湖实验室战略科学家程一兵院士对外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随着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底启动“陶瓷板/砖量产线先进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预计在今年8月实现点火投产。

2月29日,参加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的多位院士和专家与南海区、丹灶镇政府代表、20多家南海氢能重点企业与机构进行座谈交流。林洛峰 摄

“如果这个项目顺利投产,将意味着使用氨氢零碳燃烧技术可以实现一系列高温工业制造,这在全球范围都将产生非常好的示范作用。”程一兵说,随着氨氢零碳燃烧技术越发成熟,从上游原料制备,中游储运,再到燃烧设备,一长条产业链都将迎来变革突破,由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程一兵的展望,与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佛山表态互相呼应。会上,佛山提出要在氨氢融合等新赛道上跑得快一点,助推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23年的3万亿元迈向2030年的4万亿元。

南海是佛山氢能产业的主阵地,至今已有15年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在这条产业新赛道上,南海进一步优化战略方向,在去年底对打造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做出部署,并在本次仙湖科技大会发布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将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成总产值超1000亿元、规上企业超100家的千亿产业集群。

佛山冲刺“工业4万亿”,南海打造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目标日期都是2030年,这并非巧合,而恰恰说明了在佛山工业规模跃升之路上,南海扛起了制造业大区的应有担当,加快构建“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撑起制造业当家“四梁八柱”。

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是南海“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板块。在南海现有超150家氢能企业和机构中,约半数位于丹灶,其中就包括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的创新策源地佛山仙湖实验室。由此不难看出: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这条产业新支柱,未来将主要立在丹灶这片土地上。

对丹灶来说,这是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回应,今年丹灶提出瞄准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全力打造“中国氢都,科创丹灶”,要锁定氢能和氨氢融合和装备制造、智能安全应急两大新兴产业赛道,大力推进新型储能、高端装备、生命电子等新型产业快速集聚,加速崛起。

结合南海发布的产业培育“路线图”,接下来丹灶打造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也将更具目标感和方向感。

1

2

冲刺“工业4万亿”,佛山深知不能做3+1=4的简单加法,必须走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的发展之路。其中的关键,是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得益于近年大力布局发展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丹灶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比如拥有省实验室、佛山战略科技力量仙湖实验室,至今集聚了25个院士项目,全镇规上企业R&D占比达5.15%,在佛山全市名列前茅,近年丹灶镇内高新技术企业则以每年20%的速度实现快速增长。

2月29日,参加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的多位院士和专家走访调研位于南海区丹灶镇的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林洛峰 摄

2月29日,参加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的多位院士和专家走访调研位于南海区丹灶镇的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林洛峰 摄

在近日召开的丹灶镇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会议上,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表示,丹灶提出打造“中国氢都,科创丹灶”,非常契合产业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接下来,丹灶要构筑平台、企业、人才“三位一体”科技创新架构,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用科技创新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事实上,丹灶在氢能产业领域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早已走在前列。

比如在促平台提能级方面,丹灶依托佛山仙湖实验室,不仅迎来了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还连续两年成为仙湖科技大会的举办地,吸引“院士天团”到访,成为业界分享前沿技术、洞悉产业趋势的重要阵地。未来,丹灶还将全力配合仙湖实验室争创“国字号”平台。

依托仙湖实验室,仙湖科技大会连续两年落户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戴嘉信 摄

依托仙湖实验室,仙湖科技大会连续两年落户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戴嘉信 摄

广东康士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机动车检测设备生产商,依托丹灶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条,开发出智慧氢能平台;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仅用1年多,就在丹灶建成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的碳纸产线,加快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一批丹灶氢能企业争当创新的主角,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努力把腰杆子挺起来。

院士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丹灶充分发挥佛山仙湖实验室的引才作用,引导院士专家与氢能产业甚至其他产业深度对接。比如在第二届仙湖科技大会结束后,多位院士和专家深入丹灶调研氢能企业,并与氢能企业代表座谈交流;在2022年,丹灶镇领导还与院士陈光上演过“三张机票的故事”,最终追来陈光院士团队特种金属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后者还在丹灶成立了首个院士咨询室,帮助企业攻克特种金属材料相关技术难题。

秉持一份重创新、爱人才的信念,相信未来丹灶将能续写氢能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的新篇章。

1

3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苏宝连已连续两年参加仙湖科技大会。细心的他发现,今年仙湖实验室附近、高速出入口新设置了多个丹灶形象标识,以鲜绿色为主色调,让他印象深刻。

去年底,“氢新丹灶”户外艺术装置亮相丹灶公园、广场、主干道路,新的形象标识结合了绿色新能源、仙丹和大门等元素,展现活力迸发的丹灶新貌。如此细节,也传递出一个信号:继重塑丹灶的产业后,氢能产业正逐步重塑丹灶的城市形象。

去年底,“氢新丹灶”户外艺术装置亮相丹灶公园、广场、主干道路。通讯员供图

比起重塑城市形象更深一层的是,对城乡空间格局的重构。

城因产而兴,产因城而强。加快城市更新的步伐,这是丹灶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科创高地、留住人才的“必答题”。这样的背景下,丹灶在去年底召开推进“百千万工程”暨城市发展大会,公布了丹灶城市发展规划,出台了城市高质量发展“1+5”政策体系,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

可以说,全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始终围绕“中国氢都、科创丹灶”展开,按照“三轴四核、三片四脉”优化全镇规划布局。聚焦中部区片,丹灶将以“一芯四组团,U环联丹金”做强城市核心。

在丹灶的“未来CBD”中,服务产业和人才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丹堤流金和翰林智谷两大核心新场景,前者将打造形成集滨水商业、花园办公、展示交流与现代商业于一体的魅力两公里城市水岸,推动人才谷片区城市更新,打造科创人才优质生活区。后者将重点配套会议会展中心、星级酒店、氢能实验室、科技馆等,助力做强“中国氢能产业之都”核心区。

丹堤流金节点规划效果图。 资料图片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新春伊始,丹灶以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制定2024年“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清单,铺排27项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多个丹金新城建设项目。在丹灶镇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会议上,丹灶镇镇长钟强对这份清单进行了细化、分解,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具体到事、落实到人、迅速推进。

打开新的视野、树立新的目标、开启新的奋斗。新的一年,丹灶拿出起步即冲刺的姿态,开启打造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的新征程,拉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幕。相信这样的丹灶,将是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青年人“三家一青”群体所共同奔赴的一座活力之城。这样的丹灶,也必然值得大家共同为之奋斗。

1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