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中国侨都(江门)咖啡文化周活动打响全国大型咖啡展销活动“头炮”,吸引客流量达38.5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酒店、餐饮等人流增长50%以上。龙年龙岁龙吉祥,活动中,一款与国家级非遗——荷塘纱龙有关的文创产品吸引游客频频驻足。
荷塘纱龙是蓬江区荷塘镇人民屡经推陈出新、改良所创造的精美而新奇的群众性舞龙艺术,被誉为“岭南一绝”。在数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荷塘纱龙成为侨乡人民绵延不绝的乡情纽带。著名影星刘德华就曾通过视频推介家乡,推介荷塘纱龙。他说:“荷塘镇就是我的家乡,我们这里有荷塘纱龙、荷塘鱼饼、荷塘冲菜,好吃又好玩。”
纱龙表演梅花桩花式。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提供
以武术为功底
舞者接力交替不歇舞、不乱阵
荷塘纱龙以其起源地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而得名。
据传,明朝年间荷塘篁湾乡有一举人在四川候补县官, 对当地乡民耍龙灯很感兴趣,经常与舞者切磋舞技。回乡后,与乡中昆仲研究,以本地游龙的形象为基础,借鉴四川龙灯制作舞龙;将四川的“游龙抢宝”(以元宝作引龙)改为富有本地特色的龙吐珠;吸取四川彩龙的滚、缠、盘等款式舞技,创造纱龙矫健威武的舞姿。到20世纪20年代, 留学日本的乡民李玉颖,提议把龙身裹布改为轻纱,并贴金绘彩。这一改进,使龙灯形象显得更高尚纯洁,色彩瑰丽,玲珑剔透,轻巧灵活,成为我国多姿多彩的舞龙中独具特色的“纱龙”,名闻南粤。
荷塘纱龙长50多米,其突出特点是以特制的轻纱作龙衣,用金钱片式的红、黄绸布贴作龙鳞,龙体内装上有防风防滴装置的蜡烛,尤其在夜间点燃时,整条龙通明透亮,舞起来金光闪耀,宛如滚动的彩虹。
纱龙表演穿禹门花式。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提供
荷塘纱龙创造了一整套以武术为功底,多变化的“线”与高难度的“点”相结合的舞蹈套路,分平面和立体两式。
平面式为行进路线的姿势,有拜神、企龙、走之字、双扣连环、团龙、双孖鲤鱼等富于变化的舞段和动作;立体式为技巧性舞蹈造型,有反脊、双龙门、捲塔、捲螺、戏珠、跳龙、莲花桩、海棠花、龙门鲤鱼等花式,其中反脊、跳龙等是高难度的兴奋型动作表演。
舞步有小跑步、大跨步、弓箭步、古典错步等20多种,尤其讲究步法敏捷轻盈。整套龙舞一小时左右,花式纷呈,变化多端,技巧性强,高难度动作频出,高潮迭起,却能使龙体内蜡烛经久不灭。舞者26人轮番上场,接力交替时,不歇舞,不乱阵,被称为“绝技”。
荷塘纱龙多在民间重要节庆或各种神诞庙会时表演,表演前有独特的“点睛”和“龙上水”仪式。可进广场可登舞台,表演方式灵活多样。还有在鱼塘中搭起的30米长桥上进行“舞龙桥”表演,桥上的龙和倒映水中的龙交相辉映,如真似幻,呈现出“岸上龙出海,水中出火龙”的奇幻景观,被誉为“岭南一绝”。
饮誉省港澳
名扬海内外
荷塘纱龙具有很强的广东地方特色,它不仅具有珍贵的工艺价值、舞蹈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价值。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纱龙已经亮相上海、香港的各类大型庆典。而更为人熟知的就是连续几届的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嘉年华中,纱龙是开闭幕式和大巡游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纱龙成为代表江门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在当地人看来,纱龙不仅增强了乡民的凝聚力,也成为海外乡亲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作为五邑侨乡,荷塘镇旅居海外的乡亲众多,舞纱龙成为联结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纽带。一直以来, 港澳同胞、华人华侨对荷塘纱龙情有独钟,他们不仅捐款支持纱龙文化建设,而且积极参与舞纱龙活动。
独具侨文化特色的荷塘纱龙一直饮誉省港澳,名扬海内外。1987年—1988年,荷塘纱龙两次代表江门参加广东省举办的一、二届民间艺术欢乐节。2005年11月,荷塘纱龙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金奖。与荷塘纱龙有关的原创艺术作品也屡获大奖。比如,由江门市蓬江区创作的男子群舞节目《纱龙飞天》就获2020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舞蹈类金奖。
荷塘镇因其纱龙的特色,于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0年,又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荷塘纱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荷塘纱龙参加今年春节的江门市龙狮巡游活动。资料图片
纱龙文化成为“必修课”
特色教学实现常规化
虽然荷塘纱龙在制作工艺和龙舞的表现形式、表演方式上有许多独特创造,具有很高文化价值,但由于社会生活的转型和新潮娱乐方式的影响,其生存环境曾受到威胁而面临失传困境:比如,懂套路和扎作纱龙的老师傅很多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外出工作,在家练习舞龙的时间不多,荷塘纱龙技艺存在退化的危险。
为了让荷塘纱龙文化不断档、不失传,近年来,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有关部门不断加大荷塘纱龙普及力度,传播纱龙文化。
剪龙布、制龙身,龙吐珠、龙起舞……作为荷塘纱龙的发源地,荷塘镇篁湾村近年致力于荷塘纱龙的传承,纱龙文化已经成为篁湾村民的一门“必修课”。目前,篁湾村的幼儿园、中小学都有舞龙队和特制的适合孩子舞蹈的小纱龙,纱龙舞成为学校的传统舞蹈节目。
其中,篁湾中心小学就率先挑起传承担子,成为纱龙的传承教育基地。学校以“龙”为校园特色文化,将纱龙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大课间活动中。校内还设有纱龙文化馆、纱龙器材室,每逢周末和寒暑假,便教学生扎纱龙、舞纱龙,培养学生成为“纱龙传人”。2011年起,该校还设置纱龙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纱龙主题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课程、活动让纱龙文化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纱龙特色教学常规化。
今年开学,篁湾中心小学展示纱龙文化。蓬江区教育局供图
从校园到社会各界,人们不断形成合力,加大对荷塘纱龙的保护、传承。去年11月,荷塘纱龙协会正式揭牌成立。荷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在荷塘纱龙协会的引导下,社会各界能通力合作,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方式,让荷塘纱龙“活”起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希望协会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港澳台同胞、侨胞,整合更多优势资源,促进荷塘纱龙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制作一条纱龙,从一根竹丝开始,遵循一定的技法交织编扎,从一片布麟开始,按照一定的规律裁剪缝合;舞动一条纱龙,需要每个人各就其位、紧跟锣点,需要整个团队互相磨合、紧密配合。也许,同心同德,守护传统,开拓创新,正是荷塘纱龙传承至今的精义。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的文化变迁 ,黄建军1,胡琼2,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 年 6 月
[2] 民俗体育荷塘纱龙的特征、传承与保护,王建文1,王艳云1,李锦洲2,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2期
[3] 浅谈五邑民俗“荷塘纱龙”的传承,谢冬兴1,姚正国1,王建文2,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的传承、开发与利用,谢冬兴1,王建文2,李锦洲3,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1月
[5] 江门荷塘舞纱龙 的价值与传承简论,黄慧清,神州民俗,2012年第192期
[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2020年
[7]荷塘纱龙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宋旭民
南方+记者 戴惠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