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故事之乡村篇③
- 横沥镇墨园村故事之三 -
话说教书的徐先生在东江边落户后,经常与漳州老家的朋友有书信联系,把这里优美的风景、肥沃的土地等情况告诉了亲朋好友。
在漳州与徐家感情较深的有曾、陈、刘、余、杨、官、朱七姓,他们看到消息后,就产生了往惠州迁徙的念头。经过陆陆续续地迁徙,七大姓来到墨园村。徐家很慷慨,通过滴墨跑马圈地,划定了今天墨园村的土地范围,供大家一起生产生活。
这让七大姓很是感恩戴德。
落户后,几大族人一商量,大家从漳州来到墨园,路上经历瘟疫,等于重新活了一回。为感激徐家收留,不如几大姓选出头人,大家重新再结拜一次,当着关帝爷的面,立下重誓,今后生活在一起,就是一家人,要互帮互助,亲如兄弟。
大家一致同意,于是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在徐氏宗祠门前摆下香案,祭上三牲,点燃香火,八位头人一起跪下,叩头盟誓。礼毕,各姓氏要建立自己的祠堂。为节约土地,就以徐氏宗祠为主,其他姓氏立于两边,按照年纪大小、人口多少,依次把祠堂建立起来。然后用石墙砌成一圈,形成围门楼。门楼高两层,最上一层为“协天宫”,里面奉供着关帝爷、医灵大帝和福德公。
墨园围楼的造型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坐北向南最厚重的是徐氏宗祠,寓意为徐家是这地方的主人,左右两侧是其他七大姓的祠堂,寓意大家共尊徐家为老大,愿意听徐家指挥,共生共荣。门楼围成一圈,表示我们虽是异姓兄弟,但心连在一起,就是一家人。门楼奉供三位神仙,表示为人要忠诚讲义气,不忘别人恩惠,要珍惜土地,过好日子。
这就是墨园围楼的来历。
来源:惠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者:惠城区作家协会编写组),转载请注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