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越秀,集章啦!
最近,你被广府庙会“城市印迹”
有奖打卡活动刷屏了吗?
广府庙会携手广州邮政
倾心推出具有浓郁
广府文化特色的“幸福文牒”
以建筑外形等为特色
设计十二枚纪念邮戳
让大家在游走越秀时
留下独特的记忆!
这十二枚纪念邮戳设计独特
每一枚都以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为原型
分别是广州都城隍庙、南越国宫署遗址、
高第街牌坊、庐江书院、天字码头、
海珠广场、海珠桥、五仙观、
伦文叙纪念广场、广州原点、
惠吉西牌坊、广州博物馆
这些印章设计精美
蕴藏着越秀经典地标的文化内涵
还有2天,赶紧来打卡!
“城市印迹”集章攻略,安排!
先替大家走了
⛳
广州都城隍庙
翻开幸福文牒的第一页
便来到广州城隍庙
在广场的幸福邮局就能盖章哦!
纪念感满满
盖好章后
来都城隍庙前合个影吧
现场除了有年轻的集章爱好者
还有不少爷爷奶奶也加入了集章队伍
2024广府庙会在
北京路步行街、城隍庙忠佑广场、
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
设有超过30个非遗展销、体验摊位
除了集章打卡,还能沉浸式玩转非遗↓
⛳
庐江书院
从都城隍庙沿着北京路步行街
来到庐江书院,这里可盖
“庐江书院”与“高第街牌坊”两枚章
一个章,一处景,解锁一方文化地
一拓一印,感受一次特别的游玩体验
在这里
还能不定期偶遇真人扮演的NPC
“南越王赵佗”“冼夫人”
“苏轼”与“张九龄”等
来一场“穿越时空”的“飞花令”比拼
每一枚图章都记录着去过的地方
翻开时,便能想起旅程的点点滴滴
“集章大军”冲啊
一起感受“收集控”的快乐!
集邮戳时间
2月24日至3月1日
10:00至17:00
今年的线下盖戳点
集中在7个点位
请小伙伴们记得按照
以下列表前往对应目的地哦!
(点击放大查看)
广州都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原是供奉城池保护神的坛庙。据道光《南海县志》记载,创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昔日庙宇规模宏大,庙分前后座,在其中轴线上依次设有外门、中门、拜亭和大殿等,于左右两侧建廊庑、斋宿、厅房、羽士房和省牲所等。现仅存的大殿和拜亭为清代所建。
城隍庙是明清时期岭南最大的城隍庙和广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凝聚了岭南建筑文化和广府民俗文化的精髓。199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316号,宫署遗址内埋藏着秦代到民国的历代遗迹遗物,表明这里不仅是南越国、南汉国的王宫所在地,也是历代郡、县、州、府的官衙所在地,是广州22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其中南越国的遗迹包括宫殿和御苑两部分。在御苑的地下3—5米处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150米,已发掘4000平方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汉代宫署园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例。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现存年代最早的园林遗迹,是岭南园林的源头。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第街牌坊
高第街建于宋代,因该地多有高门宅第而得名。广州许氏家族聚居地“许地”即在街内。清康熙年间,此地建有广州府署。清道光年间,族人修祠建宅,有家庙、戏台、书室、花园等,古色古香,雅致非常。清至民国,以经营鞋帽布匹、成衣百货为特色。此地清代的唐装、民国的洋服较为驰名。清末民初,街内名店云集,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街。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高第街成为广州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品市场,经营布匹、服装、鞋帽、百货等传统特色货品,至今仍是广州的商业旺地之一。聚居此地的许氏家族,今已历十代,知名人士辈出,如清代的广州名绅许祥光,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红军将领许卓,教育家许崇清和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等。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庐江书院
庐江书院位于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之一,又名何家祠,是广州府和肇庆府的何姓合族宗祠。始建于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道光、光绪年间重修。门楼设东南面,中轴线上自南朝北原有倒座、照壁、正祠,两边设有东、西试舍,东北面有魁星楼。现仅存门楼、正祠以及东、西试舍。
庐江书院是西湖路流水井、大小马站书院群落中保存较好较完整的一座书院。199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字码头
天字码头位于越秀区沿江中路200号,是广州最早的专供泊船的一个码头,也是广州市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珠江轮渡码头。天字码头在清雍正年间形成,迄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由于最初只供官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因此被称为“天字第一码头”。
天字码头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在广州市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2年,公布为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海珠广场
海珠广场建于1953年,是广州近代传统中轴线与珠江滨水景观带的交汇核心,是广州市第一个滨江广场。
广州解放纪念像作为海珠广场主体雕塑,始建于1959年,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10周年而建。1963年,海珠广场和广州解放纪念像以“珠海丹心”为名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
海珠桥
海珠桥是广州市海珠区和越秀区的跨江通道,横跨珠江水系上,是广州最早的中轴线组成之一、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1963年,海珠桥以“珠海丹心”的名义入选“羊城八景”。
海珠桥始建于1929年12月1日;建成于1933年2月15日;重建于1950年3月25日;维修于1995年5月、2012年2月28日、2019年8月3日。海珠桥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设计荷载为二列10吨汽车,中跨为开启式结构,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五仙观
五仙观位于越秀区惠福西路233号,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1377年迁建于此。五仙观坐北朝南,现存头门、后殿、东、西斋部分建筑。头门面阔三间12.65米,进深两间7.2米,绿琉璃瓦,硬山顶,共十一檩,前设四架轩廊,门匾刻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五仙古观”四字。
五仙观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见证着广州的羊城传说,也是广州的“祖庙”。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伦文叙纪念广场
越秀区光塔街内的福地巷,是明代状元伦文叙世居地。伦文叙先后中会元(会试第一名)和状元(殿试第一名),此后,其长子伦以谅先后中解元(乡试第一名)和探花(殿试第三名),次子伦以训先后中会元和榜眼(殿试第二名),三子伦以诜亦为进士。父子四人皆取得功名,一时荣盛,历代罕见,人们遂将这一带称为“福地”,寓“人杰地灵”之意。如今,在福地巷伦文叙故居原址已修建了伦文叙纪念广场,树立一尊伦文叙石雕像,还辟有额名“状元府”的广府状元微型博物馆,可免费参观。
广州原点
人民公园内有广州城市的坐标原点,于2010年8月建成。广州原点是由三层圆形围绕着一个中心点,直径约3米,表面微凸起约15厘米。
中心原点镶嵌着巴西水晶石,沿着原点的第一圈是由精铜浇铸,表面纹理图案仿南越王墓出土“龙凤玉佩”浮雕图案,凸出部分抛光,凹入部分喷砂处理,周边还阴刻着广州城市原点的中英文标识。第二圈为黑金刚砂花岗岩制造,沿放射线方向镶嵌铜条,花岗岩表面阴刻着东南西北的英文符号以及广州城市原点地理坐标、高程、建造时间等数据。第三圈为青铜打造,一圈刻画着南越王墓出土铜樽上的“羽人驾舟”浮雕图案,体现广州历史中海洋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
惠吉西牌坊
惠吉西是明清南海县衙故址,如今,这片旧南海县社区焕然一新,成为藏于闹市的安乐古巷。惠吉西和惠吉东路的得名,则是按照往时附近街巷的名称“惠爱”“惠福”等,取名“惠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很多华侨回乡置业,当时惠吉东路、惠吉西路的南面惠爱西街(今中山六)和惠爱中街(今中山五)都是商业中心区,北面则有着宽阔的田野、起伏的山丘,旺中带静,环境十分宜居。所以很多华侨选择此地建房,与将军东、惠爱路、德政路及越华路形成了一个华侨居住区。广州民国时期的惠吉西,是那个时候最具“小资”味道的一条街,红砖外墙、雕花飞檐,吸引了当时很多富商文人在此定居,其中尤以华侨居多。因此这一带的建筑均有非常浓厚的中西合璧风格。
广州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位于广州风景秀丽的越秀山,馆址镇海楼。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永嘉侯朱亮祖修缮广州城时北城垣拓展至越秀山上时建造的城楼。镇海楼自清代以来,多次被评为羊城八景和现代十大旅游美景之一。
1928年,广州市政府在修葺的同时,于此筹办“广州市立博物院”。1929年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为我国最早期创建的博物馆之一。
部分来源:“广州越秀发布”公众号
摄影:李文博、董俊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