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为何值得期待?

南方评论
+订阅

文|默达

文生视频模型Sora横空出世,颠覆了许多人的固有认知。若是用来制作动画,让新技术与古诗词产生碰撞,又将擦出怎样的灵感火花?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迅速引发热议。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动画用花前月下、华服美馔映衬枯树远黛、雪落房檐,苍茫旷远感油然而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生灵融入绿树亭台间,浮动在泛黄的画卷上……这份诗画相融的意境唯有国人才懂得,如今或许还要再加上“中国AI”——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大模型能够理解中国古诗词,科研人员与节目导演一起“投喂”了大量的精准数据,从而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人物、建筑和场景等美术图,展现出水墨、工笔等风格化的传统审美。

《千秋诗颂》一经播出,便冲上热搜和收视率两个第一。有行业专家认为,动画将科技与艺术融合,表达了中国古诗词的悠远意境和国风色彩,具有前沿引导意义。有网友感叹“唯美的画面让人动容”“恰好是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所需要的”。但也有声音指出,片中人物的动作仍较为僵硬,在情感和细腻度上也不如传统动画,“对比Sora宣传视频仍有差距”。一方面,考虑到动画受众的真实需求,用AI解读诗词的创意无疑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也要常怀危机意识,在对比中找差距,挖掘《千秋诗颂》面临的技术难题,恰恰也是在为国内动画产业的未来寻找方向。

“燕乐盛行,雅乐式微,一身琴技,怕是再无用武之地。”动画《别董大》篇中,对雪抚琴的董庭兰如此感叹。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今人或许也有着相似的愁思,AI大模型的迅速发展,难免让文化行业的从业者担心“丢饭碗”。就此而言,《千秋诗颂》导演的“经验之谈”不妨一听:“AI不是要替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提升效率。以前做一集的时间现在可以做三集,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显著降低。AI动画还能模拟多种风格,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灵感和选择。”

诗画再现浪漫理想,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深入人心;现实增强技术赋能,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让千年古都出圈……近年来,新技术频频“找上”古诗词,诞生诸多优秀作品,印证了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开放、包容、发展的,如今看来更不会被新技术所“打败”。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拥抱新技术,学习新技能,探索公众喜闻乐见的创新表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千秋诗颂》第一集选择重现高适最负盛名的诗句,既是因其家喻户晓、朗朗上口,或许也可看作是技术应用的缩影。前路漫漫,有机遇也有挑战,与其踯躅不前,倒不如豁达处之,以技术探索赋能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辑 佘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