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等不起的态度,加快推动连片产业空间的整备和开发,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光明区探索由街道作为利益统筹的权利承接主体的整备新模式。
白花片区连片产业用地土地整备项目实施范围142.1公顷,涉及48个园区(地块)706栋建筑、总建筑面积98.7万平方米,需搬迁各类场所520家、员工1.52万人,同时还面临着土地整备与利益统筹交叉无政策可循、有证用地及合法建筑面积“双高”等前所未有难题,是光明区近年难度最大、时间最紧的产业用地整备项目。
为保障国家重点战略项目建设,光明区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于2023年3月5日正式启动白花片区连片产业用地土地整备项目,在承继科学城土地整备优良做法的基础上,探索由街道作为利益统筹的权利承接主体的整备模式,连续奋战10个月,克服诸多政策空白点,为片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化政策供给,探索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新路
面对白花项目缺乏政策支撑的问题,只能勇闯“无人区”,推动政策创新,制定最优方案,出台前瞻意见,为项目土地整备提供强力政策保障。
一个政策探新路。按现行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政策,项目承接主体为社区股份公司。但白花项目位于原光明农场范围,土地性质为国有土地,无法参照现有政策实施,全市也无先例可循。面对政策“无人区”,光明区积极协调市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专班,请示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审议同意白花项目以光明街道办作为“项目权利义务承接主体+政府主导整备方”的共同体,在全市先行先试探索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新路径。
一个方案管到底。在项目启动之前,先行开展信息核查、意愿摸底,同步编制方案。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开展3轮摸底调研,广泛收集业主诉求,逐条分析研判,找到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制定“政策平衡、操作可行”的市场化补偿安置最优方案。针对重点园区提前开展桌面推演百余次,把各类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最前端,制定最完善的针对性谈判策略。截至2024年1月28日最后一户签约,做到了始终坚守政策刚性、一把尺子量到底。
一个意见增底气。一改之前单一的土地整备旧思路,同步推进土地整备与片区发展规划,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白花科创谷实施意见》,聚焦国家重大产业战略部署,前瞻规划白花片区产业空间、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布局,并锁定法定图则和产业规划,打造约3平方公里“科技转化新高地、产业发展新引擎、幸福宜居新社区”,推动白花项目在短时间内赢得社会广泛认同,项目整备底气更足。启动项目南片区签约首日,签约率就达64%,北片区更是提前半年启动签约,用不到3个月就全部签订补偿安置协议。
创新工作机制,保障项目整备高质高效推进
光明街道聚焦项目任务要求,制定“作战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建立“五先行五同步”“一园一档、一园一策”“五员五讲五包三前置”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高效推进,切实将“工作率”有效转化为项目“签约率”。
建立“五先行五同步”机制。针对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特点,创新“五先行五同步”(意愿摸底、信息核查、疑难个案、企业安置、政务协调先行,编制方案、阵地建设、攻坚谈判、内业筹备、招商引资同步进行)工作机制,压缩多项业务流程,实现效率大提速。首次引入履约保函方式,由区土整局、项目实施主体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并将监管范围从传统的公共配套物业拓展到回迁安置物业,从制度上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建立“一园一档、一园一策”机制。在摸底环节,现场工作组、法务主动上前,“点对点”为涉法涉诉园区梳理问题清单,对易引发争议的环节提供专业指引,建立一园一档,一园一策;在处理环节,对刚完成破产重整的,抵押或查封的,涉及历史遗留、违法用地的,存在清租纠纷的,组织法院、金融机构、业主等“面对面”多方协商,分类施策推进,探讨破解难题的举措,并明确时间节点和相关责任人,切实做到行动有措施、推进有保障。
建立“五员五讲五包三前置”机制。全面梳理全区土地整备工作经验,现场工作组全程当好政策宣讲员、一线信息员、拆迁谈判员、矛盾调解员、全程服务员,工作讲政策、讲原则、讲感情、讲利益、讲问题,切实做到包思想做通、包按时签约、包补偿安置到位。为实现和谐拆迁,将矛盾纠纷化解阵地、摸排防范、人员力量“三前置”,在指挥部设立群众诉求服务站,联合社区小分格“接诉即办”;开展劳务纠纷普法宣传200多家次,线上线下监测预警纠纷隐患;主动为园区业主和承租户搭建桥梁,化解纠纷。
暖心安置企业,稳住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光明区光明街道80%的企业集中在白花社区。白花项目需搬迁520家企业和场所。
光明区坚持“清拆也是招商”工作理念,锚定高质量,打好政策、服务、感情“三张牌”,成功把好企业留下来、招进来,带动光明街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光明街GDP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以及年度投资完成率实现全区“四个第一”。
政策留企。在项目现场创新设置企业安置组,整理光明区助企惠企政策100余份,形成《2023年光明区惠企政策汇编》《光明区产业政策一张图》,全方位向拟搬迁企业展示光明区惠企政策和发展前景,坚定企业继续扎根光明发展的信心。目前该项目内72家重点企业(2022年产值近70亿元),已有45家留在光明,66家企业留在市内,留企率达91.7%。
服务留企。安排经济专员走访项目范围内所有企业,详细登记园区及企业基本信息、产业特色、诉求等50余项信息,建立一企一卡信息库;打造园区“一点通”企业信息化系统,编制企业信息“一张表”,运用大数据动态掌握企业发展情况,精准服务企业需求。深挖区内外空置产业空间约300处275万平方米,安排现场工作组“一对一”做好企业安置服务工作,一周完成72家重点企业场地匹配,一个月完成所有企业场地带看全覆盖,做到重点企业100%园区匹配,意向搬迁企业100%现场带看。
感情留企。发放《致广大企业和员工朋友的一封信》,呼吁企业回迁、员工回流。联动多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利用项目腾挪空间,一揽子解决项目内伟群工业园和新湖街道富达辉工业园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开创了利用现有项目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先例。用好搬迁契机招商引资,着力强链、扩链、延链,鼓励引导企业吸引子公司、分厂、上下游配套企业来光明共同拿地、共同发展。比如,规上企业瑞能公司计划将总部和东莞分厂迁入光明区。
向新而生,白花片区正在经历一场肉眼可见的改变,一座“创科新谷”拔节向上“生长”。
【撰文】 柳艳 丘洁 杨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