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广府庙会“顶流”!30多个非遗摊位让传统潮流碰撞融合

南方+ 记者

走近城隍庙忠佑广场,一档档的非遗摊位在广场周围排开,过了中午时段,被吸引过来的市民群众越来越多,目光所及,从通草画、铅字印刷到古琴、岭南飞针和糖画……每个档口前都是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和跃跃欲试的双手。随着2024年广府庙会的开幕,超过30个非遗展销、体验摊位也在北京路步行街、城隍庙忠佑广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正式亮相了。

作为历届广府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已经成为庙会中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一年又一年的相约中,非遗也从一个“小透明”逐渐变成“大主角”,在市民群众的喜爱中得到传播和传承。

老朋友和新朋友

相约广府庙会大舞台

一位师傅正专注地挥动勺子,糖浆在巧手下飞快地来回浇铸,一幅幅生动的糖画作品跃然板上;五彩丝线在二十出头的广绣绣娘手中翩翩起舞,绣制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另一边,一曲《碧涧流泉》引得人们纷纷驻足,大家在几位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的悠扬琴声中仿佛穿越了时空。

在非遗摊位中,不乏连续多年参加广府庙会的“老朋友”。“糖画小林”就是其中一位。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和父亲学习糖画艺术的小林如今已经成为庙会上的常驻嘉宾。一抹麦芽糖的香甜结合创意十足的立体造型,总是能吸引市民游客在摊位前长时间驻足。盛满糖浆的勺子在十几秒之间就能完成一幅糖画,而立体糖画则需要30分钟到更长的时间。

“我从第一届广府庙会就开始参加了,最开始是在五仙观,后来又到北京路,近几年到了城隍庙。”小林说,每一年他的摊位都是人气最旺的摊位之一,遇上节假日,一旁用来展示的架子都放不满,因为做一个卖掉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之前有位市民朋友,每次我来庙会她都来找我买一串立体糖画,回家放在冰箱好好保存,甚至几年前我做的立体糖画都还在。”小林笑着说。

走出城隍庙进入非遗街区,这里则聚集了好几个广府庙会非遗展览的“新朋友”。

在第三中学的摊位上,退休教师王殿林正在指导学生们进行皮影戏的表演《陈太丘与友期》。表演的装置虽然比较简单,围观的群众依旧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们在学校先组建了一个团队培训教师,然后在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当中找一些比较喜欢皮影戏的学生,教他们剧本改编、指导他们雕刻、即兴表演等,有些学生练习六七次就能简单地表演一个小节目了。”王殿林介绍,皮影戏是一个比较动态的非遗项目,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皮影、参与表演等行为,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艺术形式,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我学习皮影戏大约有一年了,操控皮影戏人物的时候非常生动有趣,我们也可以在里面学到非常多的皮影戏文化。”学校皮影戏社团成员、初二年级的陈晓睿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广府庙会,在自己的摊位上表演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多市民看了我们的皮影戏都来买相关的纪念品,这也是一个让大众了解皮影戏的机会。”

打造“潮龙出墟”市集

建设文创生态圈

拿水彩勾线笔蘸取金色颜料,一笔一笔勾画出龙的鳞片,一张通草画明信片逐渐显现。

仅在24日当天,通草画摊位就迎接了近千名市民参加“元宵通草画游戏”“猜猜通草纸”和“小镜头观蓪纸”等项目,400多名市民参与通草画问卷活动获取通草画卡。

“今年我们准备了一些通草画的明信片,明信片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做了设计,在庙会7天里,每天会给市民朋友免费赠送其中一款明信片,市民朋友可以每天来打卡,最后获得一整套明信片。”越秀区少年宫通草画团队老师苏泽恒介绍,就在前几日,东风实验学校师生们现场展示通草画创新技法,在通草明信片上手绘广州美好故事,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积极参与和点赞;第三中学实验学校的师生们向市民大力宣传推广通草画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通草画蓬勃发展新态势。这些新奇有趣的通草画公益体验让广大市民感悟到广州百年明信片的艺术魅力。

在展示、展销过程中让游客与不同门类的手工艺者和文创产品不期而遇,把岭南创意文化带回家,通过文化、商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擦亮广州“千年商都”名片。这正是“潮龙出墟”非遗文创生态圈想要做的事。

今年,广府庙会携手“潮墟”,用年轻人的方式打造“潮龙出墟”非遗文创生态圈,超过30个非遗项目的传承群体,通过展演、展销、展览、研学等方式,将潮玩艺术与广府文化结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助力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上新,以越秀区国家级非遗春节“行花街”为内核,举办“行花街 迎春福 叹年味”主题展览和非遗体验,展示广彩、玉雕、广府手钩花、漆画等2023年第八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携全省非遗创意人才匠心打造“五福”主题花园。

“新春祝福”拓印非遗DIY体验研学、元宵游园会、拍照打卡领祝福、元宵集章等活动,为游客送上龙年好运气,留存广府新年记忆。市民陈先生带着十岁的女儿,现场体验了拓印技艺,陈先生表示:“在广府庙会中不仅可以一边看花灯、逛集市、观展演、吃地道小食等,还能让孩子有更多动手的机会,从中了解更多广府文化,喜欢上广府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广府庙会“最能代表广府文化的文创产品”投票中折桂的“北京路千年古cake”蛋糕,携市级非遗工作站广州新华书店集团的广州新华文创雪糕再次重磅亮相,限量发售。市民游客可以先尝试以千年古道为原型做成“层层有惊喜,一口吃掉千年”的九层口感,再抽个新华文创雪糕盲盒,品尝舌尖上美味的同时游走元代铜壶滴漏与广州新中轴,最后到“老广新游”摊位购买一份地道广州手信带回家。

开门迎客来庙会

谱写非遗交流新篇章

在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非遗体验活动现场,一股浓郁的中草药气息扑鼻而来。

南派膏摩疗法非遗体验摊位前,身着白大褂的乐昌市中医院荣誉院长曾科学带领着手法熟练的医师们正忙碌地为市民进行膏摩义诊,缓解身体的不适。

“是来自韶关乐昌市的非遗项目,是由‘膏’和‘摩’两种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传统医药方法。‘膏’就是外用的药膏,‘摩’就是通过手法使药膏能够沁入皮肤,达到更好的效果。”曾科学介绍,南派膏摩疗法是非遗保护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全面开展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支持乐昌市抢救、整理后成功申报为首个传统医药领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成果,“将这个非遗项目引入广州,其实是相互学习认识的过程。我们在非遗的挖掘整理和发扬的同时,能够学习更多同行的经验,对我们非遗项目以后的挖掘和应用会有更好的帮助。”

南派膏摩疗法是广府庙会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非遗项目相互交流的一个生动例子。

“2024年广府庙会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邀请了广式老婆饼制作技艺、茶坑石雕刻技艺、古法造纸等大湾区各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同时,还邀请了浙江杭州八次登上央视春晚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铜雕技艺与市民进行互动,用创新的形式重新诠释传统文化,让非遗走出小众,面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越秀区文化馆非遗保护部部长刘颖雯介绍。

出自江门恩平市的茶坑石质地温润细腻,形色俏丽,纹理丰富,或黄如霜叶,或红如榴皮,或绿如蕉叶,展现了大湾区的山水柔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志明表示,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希望通过广府庙会这个平台,与更多年轻艺术家“擦出火花”,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大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邀请了浙江杭州八次登上央视春晚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铜雕技艺与市民进行互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其父朱炳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立宗“熔铜现实主义”新流派,成功入驻故宫博物院的“朱炳仁·铜”品牌创意产品。

为加强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流互动,越秀区非遗保护中心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非遗保护中心以非遗为媒开展系列文商旅联动,举办了“非遗走亲·文化交流”活动,越秀区文化馆向连城县文化馆赠送了通草画代表性传承人苏昕的作品《行花街》,连城县向越秀区赠送了四堡雕版印刷技艺作品《新泉整训铸军魂》。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双方将以广府庙会为契机,在两地文商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响对口合作品牌,推动两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字】南方+记者 马艺天

【摄影】南方+记者 梁文祥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