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竹报平安——除了祝福,「竹之药用」你了解多少?

胡世云
+订阅

  “世”说新语  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方法,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新春佳节,大家见面都会互道祝福,在千万吉祥语中就有“竹报平安”一词。这成语有何故事?竹除了能报平安,在中医药世界中又有着怎样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释义】比喻报平安的家信。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北都,即唐代北都太原府晋阳城。童子寺,在晋阳城西的龙山,始建于北齐,是北朝隋唐时期著名的皇家寺庙。纲维,寺庙中的司事僧,管具体事务的和尚。在北都的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才长得几尺高,负责养护竹子的和尚每天都要向纲维报告竹子的生长情况:竹子长得很好,没有枯萎。后来人们便喜欢用“竹报”表示平安。

  同时,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古人燃放爆竹,意在驱除邪魔瘟疫,迎接平安喜乐。“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荆楚岁时记》所载正是古时正月以爆竹声除旧迎新之习俗。

  竹之药用

  竹,作为“四君子”之一,自古便得文人墨客之所喜爱。然对其的钟爱,医家也不例外,在我国,药用竹的种类就有11个属30多种,而且竹子一身都是宝。

  "竹叶"

  据《中华本草》记载,竹叶来源于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叶,随时采鲜品入药。常见的来源还有青秆竹、大头典竹等。竹叶原植物通常种植于庭园,高6至8米,竿上有节,叶长披针形,浅绿色,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药材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质脆而富弹性。

  中医认为,竹叶性寒,味甘、淡。归心、肺、胃经。功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主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等。而竹叶卷心其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与竹叶相似,唯清心泄火力更强。

  此外,有一味名为淡竹叶的中药更为常用,并收录在《中国药典》之中。因竹叶来源之一的淡竹与淡竹叶名字相近,且竹叶也有淡竹叶的别称,所以常有两者混为一谈的情况。但其实中药淡竹叶来源于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系竹叶同科异物之药,其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等。

  "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功能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竹沥"

  为禾木科植物新鲜的淡竹和青秆竹等竹秆经火烤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又名竹汁、竹油。性寒,味甘。归心、肺、肝经。功能清热豁痰,定惊利窍。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中风舌强,痰涎壅盛,小儿痰热惊风。

  "天竺黄"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秋、冬二季采收。竹子受竹黄蜂等咬伤后,竹子出于自我保护会在创面产生分泌物,当分泌物凝结成块后便形成了天竺黄。其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能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味中药与天竺黄经常被弄混的,其名为竹黄,是肉座菌科真菌竹黄菌的干燥子座。寄生于禾本科植物短穗竹属、刺竹属、刚竹属等植物的小枝上的干燥子实体。竹黄味淡、辛,性平。归肝,肺经。功能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主治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也有提及可治胃病。

  还有诸如雷丸、竹菌、竹荪等,不管是竹子身上的还是周围的真菌都有一定的药用或食用价值。

  最后,借用清代郑燮《竹石》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祝愿大家新春快乐!新的一年如坚毅不屈的青竹一样,坚定目标,勇往直前!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