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博罗非遗亮相,超15万人围观!

博罗发布
+订阅

2月24日,正值元宵佳节

“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活动

在惠州举行

全国“巨龙”齐聚,多彩非遗闹元宵

现场超震撼!

巡游队伍共五大方阵

汇集全国12个省(区、市)共18个龙舞类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香港、澳门2支龙舞狮舞队伍

以及广东省内31个非遗项目组成的特色队伍参加

巡游全程总计3.6公里

共有71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1200余人参加

吸引超15万市民游客现场观看

公庄龙舞

博罗县公庄龙舞

2010年被列入

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舞”是公庄镇民间流传一项传统舞蹈表演活动并代代相传。公庄“龙舞”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演方式。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它不仅暗含驱瘟避邪的意愿,还演变为欢庆丰收和祈祝新年行好运的游艺活动。

公庄龙舞象征吉祥,每年正月,人们通过舞龙活动迎接新的一年正式开始,祈祷新春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祈愿千家万户平安幸福,前路康庄。

龙华大鼓

博罗县龙华大鼓

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华大鼓是博罗县龙华镇民间原生态打击乐表演艺术,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表现力丰富、风格独特,成为东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

龙华大鼓以村、姓氏为单位组成大鼓队,表演形式为一人打大鼓、两人敲大锣、几十人敲小锣,个别大鼓队还有彩旗配合表演。

表演时,一面大鼓放置场地中心或人抬车载,鼓手站于鼓前,众人敲打铜锣伴奏,音调和谐,浑然一体,犹如龙腾虎跃,气势雄壮,振奋人心。

铁场邹氏醒狮

博罗县铁场邹氏醒狮

2019年被列入博罗县第十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铁场邹氏醒狮,又称铁场邹氏舞狮,源于清朝的传统南狮。清朝期间,邹氏族人邹庭章中武举进士,在村中开办武馆,传授武术。邹屋村武术以套路多、技艺高而名誉四方,为更好地发扬这种武术,邹屋村人通过舞麒麟的形式进行展示及表演。邹氏舞狮从醒狮到睡狮,有着完整的套路,特别是狮子出山、腾跃、跌扑、翻滚、直立、走梅花桩、跳台角等动作对撑狮子头和摆尾二人的体力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

铁场邹氏醒狮不仅艺术欣赏价值极高,更象征着不屈雄健的民族精神。

园洲粤曲

博罗县园洲粤曲

2016年被列入博罗县第八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曲作为岭南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惠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资源。园洲粤曲的发展历史悠久,是园州人萦绕耳畔的乡音。清朝末期,粤曲在园洲盛行,逐渐发展成排大戏、搭戏棚,粤曲演戏等多种形式。

目前,全镇共有7个曲艺社,粤曲艺术在挑战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这里焕发出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载体。

葛洪传说、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

葛洪传说——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葛洪传说是由东晋时期道学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在罗浮山修道炼丹、行医救人的历史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葛洪传说起源于罗浮山,博罗是分布的核心区域,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于岭南多地,内容主要包括三大主题——葛洪采药炼丹、悬壶济世和飞天成仙。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罗浮山百草油处方源自于葛洪,取百草之意而命名为“百草油”。是以岭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为背景,采集多种地产药材,经过多重工艺制作,由68味中草药提取的百草精和11种植物精油配制而成。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罗浮山的道家医药为源头,以岭南医药学为支撑,是中医药学温病学说的典型代表,罗浮山百草油的发展与传承见证了我国道家文化、岭南医药文化和罗浮山百草文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药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小伙伴们,你到现场

感受这热闹的气氛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